阐提成佛与随顺世间——冯巧英
来源: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日期:2020-04-30
点击: 属于:学术论坛
作者:
阐提成佛与随顺世间
冯巧英 2020.4.21
近代以来,国内外人士盛赞法显为旅行家,翻译家,拓荒者,近年又誉为“一带一路”第一人。这当然不错,不过我们赞叹古德勇猛精进,为法忘身精神的同时,想到法显是位高僧,自当深入研学,他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按,除《佛国记》(此书历代有多种命名,此处不一一例举),他赍回多部律和经文。特别是在耄耋之年回到建康(今南京),译出《摩诃僧祗律》后,随即先译了《大般泥洹经》六卷。这六卷经(是后来《大般涅槃经》的前五品)对当时中华传播毗昙(论藏),推动涅槃学(佛性学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学习《大般泥洹经》有重要意义的,自当是“阐提成佛”和“随顺世间”两大论题。
阐提,或称“一阐提”,是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的观念。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后,道生(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生公)受其影响,提出“阐提(可)成佛”说。依据就是《泥洹经》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这一思想被中国佛教各宗一一主要是汉传佛教一一接受,认为它体现了佛陀教化真意,把握了佛教真精神。在大乘佛教诸经中,都根据自家见地给予解说。如天台宗弘扬的“三乘归一”,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华严宗则论断“三界唯心”,因此修佛的关键在“修心”。修心的华严解释就是“入法界”,而“平等法界一,具有无量义”。这里哪有一阐提的踪迹。阐提成佛已经是无需讨论的前提。
宋代以后,成中国佛教主流的禅宗和净土宗,无论说佛在自心,还是求生西方净土,都已不理会世间有无阐提。其实争论数百年的少数人有无“佛性”,实际上探讨的是“人性”。研究人的心性,使佛教切近了人生,为每个修行人、信仰者提供了方向,所以才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共有的基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巨变之时,党一再強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这次疫情中党对每个公民的关爱,令人终生谨记。哪怕在国际关系中,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佛教承继着法显传播的“人皆可成佛”之思想,和党的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精神是如此地一致。
《大般泥洹经》中佛用种种示现、说法,表明要顺随世间。在卷三《四法品》用一半篇幅,示现为童子、为转轮王、为阿罗汉……甚至示现为一阐提、为现破僧,或入酒会博奕戏处,“为教化故,不同彼业。现为工巧医才咒业,为疾疫劫为之施药……”。当下迦叶问:云何世尊,如来亦有隐秘之法如幻师耶?“佛言:”不也,我所说法,譬如秋月盛滿之时,离淫怒痴,无诸障蔽,亦无隐秘。“随后,如来解说:”我於一切众生慈心爱念如一子想,以其童蒙未堪重法,故……次弟教学甚深经论,令子成就。但为弟子说九部经。知其堪受,然后为说大乘经论。经中讲的很清楚,“随顺世间”是因为众生还理解不了高深的佛法大意,才随顺世间,次弟教学的。
当然,这个随顺不是随世浮沉,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随顺世间若干之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之贪着。”(《法华经 序品》)佛教在中国弘传二千年,一直就是由随顺而後教诫。开始时,度社会上层利用玄学名辞,而後分别解说如来甚深法义一一译出大量经典,终于形成了中国佛教,标志就是八宗形成。其后佛教走向民众,深入民俗,到明清时,号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佛教的一些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佛门四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净化人心的事业中,依然随顺世间,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千六百多年前,法显万里投荒,筚路蓝缕。“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以法显为第一人”(汤用彤语)。他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早践行者。今天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進方向。我们学习法显,首先应该为社会和谐,精神文明作贡献。再,我们当尽心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发扬,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赵朴初先生有诗句:“千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学习法显,了解他在思想史上的功业,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冯巧英:太原大学教授,山西省法显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特聘专家。
冯巧英老师是古典文学教授,研究佛教多年,有《曇鸾集校注》、《安乐集注绎》、《清凉三传注释》、《永明延寿大传》等及论文多篇。研学法显大師行迹及著述十余年,发表过多篇有关法显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