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游东海崂•颂扬法显百福千年之传统文化
——国际诗词协会会员 作家妙可随笔
崂山,最早称“牢山、劳山”。牢山,出自1600年前,中国佛教史上真正到达天竺(古印度)求法取经第一人,东晋高僧法显大师的一生唯一杰作《佛国记》。
法显大师在健康(今南京)完成的《佛国记》,如今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版本,为推动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公元412年,历经千难万险,辗转十四年、三十余国,最终取得真经的法显大师,乘船涉海归来,登陆不其城长广郡海滨今崂山。
时任长广郡信奉佛法的李太守,亲自接法显大师到不其城内暂住时日,同时翻译部分佛经。
法显大师登陆纪念雕塑,今矗立在崂山那罗延窟不远处之华严寺山下。
城阳区1700年的千年古刹法海寺内,珍存着一本法显大师的《佛国记》手抄影印本。
《佛国记》问世,为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航海、海洋文化、商务贸易、对外交流……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学者认为法显大师是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鲁迅先生称赞法显大师是“中国的脊梁!”
崂山那罗延窟,记载着法显大师与觉贤大师,公元413年共同翻译的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集处。
沿那罗延窟山脉行,吟诵着大诗人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诗句,海上名山第一,崇山峻岭,气势恢宏,云雾缭绕。
入崂山西麓惜福街道,一座千年古刹佛法女众修行者居住的百佛庵,掩映在松竹绿水青山中。
百佛庵,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被列为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名胜古迹之一。
百佛庵,据《即墨县誌》及其他史料记载,是由当时居住在山上萃元洞里的两位信奉佛法的女众出家尼师亲手所建。内供祀菩萨、罗汉,古称百佛庵。清朝时期,改称百福庵。
百福庵,依山傍水,绿树环绕,苍松翠柏,古风传情,玉兰飘香……千年古刹,印记着太多跨越时空,女众修行者尼师坚韧本真 ,亲力亲为,吃苦耐劳,女慈贤良,弘法利生的故事!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印刻依然在时代的年轮中奕奕放光。
一带一路,传统文化,中国脊梁,振兴中华,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今天,法显法师,百福尼师,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悔,积极开拓,捡石建庵,勤俭兴邦,舍身求法,广济群生的伟大精神,坚强信念,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强音,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伟大民族精神!
愿我们有志之士,同心协力 同愿同行,慈悲喜舍,悲智双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怀苍生,追随圣贤古德脚步,爱行大地人间!
2022年6月17日 于青岛明心精舍
作者简介:
妙可,国际诗词协会会员;作家;中国诗歌大赛“长江杯”北京冬奥会获奖者;《华人文学》签约作家;明心精舍独居清净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