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上)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着衣持鉢,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鉢。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端坐入定。世尊须臾。从定而觉。告阿难言,此毘耶离,优陀延支提,瞿昙支提,菴罗支提,多子支提,娑罗支提,遮波罗支提,此等支提,甚可爱乐。阿难,四神足人,尚能住寿满于一劫若减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
尔时世尊,既开如是可请之门,以语阿难,阿难默然,而不觉知。世尊乃至慇懃三说,阿难茫然,犹不解悟。不请如来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利益世间诸天人民。所以者何,其为魔王所迷惑故。尔时世尊,三说此语。犹见阿难心不开悟,即便默然。尔时魔王,来至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于往昔在尼连禅河侧,劝请世尊入般涅槃,世尊尔时而见答言:我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犹未具足,又未降伏诸余外道,所以未应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众,无不具足,又已降伏诸余外道,所为之事皆悉已毕,今者宜应入般涅槃。于时魔王如是三请,如来即便答言善哉。我于往昔,在尼连禅河侧,已自许汝,以四部众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却后三月当般涅槃。是时魔王,闻佛此语,欢喜踊跃,还归天宫。
尔时世尊,即便舍寿,而以神力住命三月,是时大地十八相动,天鼓自鸣。以佛力故空中唱言,如来不久当般涅槃,诸天人众,忽闻此声,心大悲憹遍体血现,是时世尊,即于彼处,而说偈言:
一切诸众生 皆随有生死
我今亦生死 而不随于有
一切造作行 我今欲弃舍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默然而住。是时,阿难见大地动,心大惊怖。而自念言,今者何故忽有是相,如此之事非为小缘,我今当往谘问世尊。作此念已,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白言,世尊我向于彼,别处思惟,忽见大地十八相动,又闻空中天鼓之声,心大怖惧,不知此相,是何因缘。佛言,阿难,大地震动,有八因缘:
一者大地依于水住,又此大水依风轮住,又此风轮依虚空住,空中有时猛风大起,吹彼风轮,风轮既动,彼水亦动,彼水既动,大地乃动。
二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修神通,始成就者,欲自试验,故大地动。
三者菩萨在兜率天,将欲来下降神母胎,故大地动。
四者菩萨初生,从右胁出,故大地动。
五者菩萨舍于王宫,家学道,成一切种智,故大地动。
六者如来成道,始为人天转妙法轮,故大地动。
七者如来舍寿,以神通力住命而住,故大地动。
八者如来般涅槃时,故大地动。
阿难,当知地动因缘,有此八事。
阿难。有八部众:
一者刹利。
二者婆罗门。
三者长者居士。
四者沙门。
五者四天王。
六者忉利天。
七者魔王。
八者梵王。
此八部众,我观其根应得度者,随所现形,而为说法,彼亦不知是我所说。
阿难,有八胜处: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境界。
二者内有色想外观色无量境界。
三者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境界。
四者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境界。
五者观一切色青。
六者观一切色黄。
七者观一切色赤。
八者观一切色白。
此是行者上胜之法复次。
阿难,有八解脱: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色。
二者内无色想外观色不净思惟。
三者净解脱。
四者空处解脱。
五者识处解脱。
六者无所有处解脱。
七者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八者灭尽定解脱。
此亦复是行者胜法,若能究竟此等法者,即于诸法自在无碍。阿难,知不,我于往昔,初成道时,度优楼频螺迦叶,在尼连禅河侧。尔时魔王来至我所,而请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应度者皆悉解脱,今者正是般涅槃时。如是三请,我即答言,今者未是般涅槃时。所以者何,我四部众未具足故,所应度者皆未究竟,诸外道众,又未降伏,如是三答。魔王闻已,心怀愁憹,即还天宫。向者又来。而请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于往昔,在尼连禅河侧,劝请世尊而般涅槃,世尊尔时即答我言,我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犹未具足,又未降伏诸余外道,是以未应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众,无不具足,又已降伏诸余外道,所为之事皆悉已毕,今者宜应入般涅槃。魔王乃至如是三请.我即答言,我于往昔,在尼连禅河侧,已自许汝,以四部众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却后三月,当般涅槃。魔王闻我作此语已,欢喜踊跃还归天宫。我既于此受魔请已,即便舍寿,住命三月,以是因缘,大地震动。
尔时,阿难闻佛此语,心大悲憹遍体血现,涕泣流泪。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利益世间诸天人民,如是三请。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今非是请如来时,所以者何,我已许魔,却后三月,当般涅槃。汝今云何而请住耶,阿难,汝侍我来,颇曾闻我说二言不。阿难白佛,实不曾闻天人之师有二言也。我于往昔曾闻,世尊为四部众,而说法言,四神足人,则能住寿,满足一劫,若减一劫,况复如来,无量神力自在之王,今更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而便舍寿,住命三月。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尔时,世尊答阿难言,我今所以便舍寿者,正由汝故。所以者何,我前于此向汝说言,四神足人,尚能住寿。满足一劫,若减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乃至如是慇懃三说,开劝请门。而汝默然,曾不请我,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是故我今住命三月,汝今云何方请我住。尔时,阿难闻佛此语,决定知佛入般涅槃不可劝请,心生苦痛,闷绝懊憹,泣涕流连,不能自胜。尔时,世尊既见阿难生大苦憹,而以梵音安慰之言。阿难,汝今勿生忧悲,有为之法皆悉如是,一切合会无不别离,世尊即便而说偈言:
一切有为法 皆悉归无常
恩爱和合者 必归于别离
诸行法如是 不应生忧憹(nǎo)
于是,阿难流泪而言,天人之师无上大尊,不久应当入般涅槃,我今云何而不忧憹。即便拍头高声唱言,呜呼苦哉,世间眼灭,众生不久,失于慈父。尔时世尊又告阿难,汝今不应生于忧憹,设住一劫,若减一劫,会亦当灭,有为之法,性相如是,汝勿于我独生苦也。我今欲还重阁讲堂,汝可取我尼师坛来。于是世尊,即与阿难俱,共还归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今可语,此大林中,重阁讲堂,诸比丘众,皆悉令往大集讲堂。阿难奉敕,即便普语诸比丘众,世尊皆令往大集堂,比丘集已。阿难白佛,诸比丘众悉皆已集,唯愿如来,自知其时。尔时如来,从重阁讲堂,往大集堂。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昔为汝所说诸法,常思惟之,诵习勿废,净修梵行,护持禁戒,福利世间诸天人民。诸比丘,我昔为汝说何等法,汝思惟之,勿生懈怠,三十七道品法。
所谓四念处。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分。
汝应修习精勤思惟,此法能令到解脱处复次。比丘,一切诸法皆悉无常,身命危脆犹如惊电,汝等不应生于放逸,汝等当知,如来不久,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我欲弃捐此 朽故之老身
今已舍于寿 住命留三月
所应化度者 皆悉已毕竟
是故我不久 当入般涅槃
我所说诸法 则是汝等师
顶戴加守护 修习勿废忘
汝等勤精进 如我在无异
生死甚危脆 身命悉无常
常求于解脱 勿造放逸行
正念清净观 善护持禁戒
定意端思惟 摄情于外境
若能如此者 是则护正法
自到解脱处 利益诸天人
尔时诸比丘闻佛此语,心大苦痛,涕泣交流,遍体血现,迷闷懊憹,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住寿,勿般涅槃,利益众生,增长人天。唯愿住寿,勿般涅槃,开诸众生智慧之眼,一切众生堕于黑暗。唯愿如来,为作明照,一切众生皆悉漂没生死大海。唯愿如来,为作舟航。举手拍头,捶胸大叫。呜呼苦哉,如来不久当般涅槃,一切众生,何所归依。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恩爱合会,无不别离。汝等不应请我住世,何以故,今者非是劝请我时,向为汝等略说法要,当善奉持如我无异。日既晚暮,世尊即与阿难俱共还归重阁讲堂。尔时世尊既至明旦着衣持鉢,而与阿难入城乞食,既得食已,即便还归重阁讲堂。食讫澡漱与诸比丘,往干荼村,路经毘耶离城。世尊回顾,向城而笑,阿难即便头顶礼足,而问佛言:无上大尊,非无因缘而妄笑也?佛即答言:阿难,我今所以向城笑者,正为最后见此城故。当于如来说此言时,虚空之中,无云而雨。于是阿难复白佛言:世尊,甚为奇特,虚空清净,无有气翳,忽然而降如此密雨。佛告阿难:汝知之不,虚空诸天,闻我说言最后见于毘耶离城,心大懊憹,悲感涕泣,此是天泪,非为雨也。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此语,心复悲憹,闷绝躃地。而白佛言,今者天人,极大苦痛,世尊云何而欲委舍般涅槃耶。
尔时如来,即以梵音,而安慰之,汝等不应生于忧苦。诸比丘言,世尊今者最后见于毘耶离城,不久便当入般涅槃,我等云何而不忧苦。如是展转,人人相告,乃至声彻诸离车等。时诸离车,闻此语已,心怀悲憹,遍体血现,举手拍头,捶胸大叫,呜呼苦哉,世间眼灭,众生于今无所归依。互相语言,我等今者,应往佛所劝请世尊,住毘耶离,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利益世间诸天人民,即便严驾疾往佛所,既出城门遥覩如来。又见阿难及诸比丘,涕泣流连,闷绝懊憹,诸离车等,倍增悲恸,前诣佛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欲般涅槃,一切众生,失智慧眼,方当在于黑暗之中,云何能见所应行处。唯愿世尊,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如是三请。佛即答言,有为之法,皆悉无常,设住一劫,若减一劫,亦归无常。尔时如来,即说偈言:
须弥虽高广 终归于消摩
大海虽渊旷 会亦还枯竭
日月虽明朗 不久则西没
大地虽坚固 能负荷一切
劫尽业火然 亦复归无常
恩爱合会者 必归于别离
过去诸如来 金刚不坏身
亦为无常迁 今我岂独异
诸佛法如是 汝等不应请
勿偏于我上 而更生忧恼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离车,汝等可止啼泣之情,谛听如来最后所说,诸离车言,善哉世尊,愿乐欲闻。于是如来,敷尼师坛,结跏趺坐。诸比丘众,及以离车,强自抑忍,各坐一面。尔时世尊告离车言,汝等当知,有七种法,日就增进,而不减损。
一者欢悦和同无相违逆。
二者共相晓悟讲论善业。
三者护持禁戒及持礼仪。
四者恭敬父母及余尊长。
五者亲戚和睦各相承顺。
六者国内支提修理供养。
七者奉持佛法,亲敬比丘及比丘尼,爱护优婆塞及优婆夷。
如是七法,若受行者,令人威德日就增进,国土炽盛,人民丰乐。汝等从今至尽形寿,当奉持之,无得懈怠。时诸离车,即白佛言,我等若于此七法中,修行一事,尚能令我威德增进,况复具足修行七法,善哉世尊。我等今者,便得福利,当尽形寿奉持不忘。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从今亦当修习七法之行:
一者欢悦和谐犹如水乳。
二者常共集会讲论经法。
三者护持禁戒不生犯想。
四者恭敬于师及以上座。
五者料理爱敬阿练比丘。
六者劝化檀越。修营三宝所止住处。
七者勤加精进。守护佛法。
汝等当知,若有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进复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当修:
一者不如白衣营资生业。
二者不作戏论调谑之言。
三者不乐睡眠废于精勤。
四者不论世间无益之事。
五者远恶知识近于善友。
六者正念不生邪想。
七者若于佛法有所得者更求胜进。
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长复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当行:
一者于佛法僧生坚固信。
二者有惭。
三者有愧。
四者心常乐于多闻。
五者心不轻躁。
六者乐闻经义。
七者乐修智慧。
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长复次。比丘,更有七觉意法,汝等当行:
一者择法。
二者精进。
三者喜。
四者念。
五者定。
六者猗。
七者舍。
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长复次。比丘。更有七法:
一者观于无常。
二者观于无我。
三者观于不净。
四者观苦。
五者不乐世间。
六者不着五欲。
七者勤修寂灭。
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长复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当行:
一者身常行慈。
二者口常行慈。
三者意常行慈。
四者若有檀越种种布施。平等分与无使有偏。
五者于深妙法。乐说不厌。
六者不以世间典籍而教于人。
七者见非同学不生憎嫉。
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长复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当行:
一者于九部法。善能分别。
二者善解其义。
三者行道诵习,皆得其时。
四者行住坐卧,善得仪中。
五者为人说法,无自量忖,以其所长,而以教人。
六者若婆罗门、刹利、长者居士,来欲听法,当善筹量,随根为说。
七者善别愚智。
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长,则能守护我之正法。尔时国中诸离车妻,闻佛不久当般涅槃,今者最后见毘耶离,心大懊憹,悲泣流连。各与五百眷属,各办五百乘车,载供养具,种种庄严,车牛白者,悬素幡盖,如是玄黄,各随牛色,次第出城,往至佛所。尔时世尊遥见彼来,告诸比丘,汝等见此诸离车妻,前后导从,极严丽不。比丘答言,唯然见之。佛告比丘,此毘耶离,离车长者,及以其妻,出入之仪,甚为光饰,与忉利天,等无异也。时离车妻,既到佛所。头面礼足,悲泣流连,不能自胜。以诸供具,而供养佛白言。世尊,唯愿住寿教化众生,世尊今若般涅槃者,我等盲瞑,永无开悟,受生薄福,为此女身,恒有限碍,不得自在,无缘而数亲近世尊,世尊便欲般涅槃者,我等善根日就减损。
尔时如来而答之言,汝等从今至尽形寿,精勤持戒,如人护眼,意念端直,勿生谄嫉,此便即是常得见我。诸离车妻,闻佛此语,倍增悲绝,不能自胜。却坐一面尔时菴婆罗女,颜容端正世界第一,闻佛不久当般涅槃,最后见于毘耶离城,心怀悲懊,涕泣交流,即与五百眷属,严五百乘车,次第出城,往诣佛所。尔时世尊,遥见彼来。告诸比丘,菴婆罗女,今来诣我,形貌殊绝,举世无双。汝等皆当端心正念,勿生着意,比丘当观此身,有诸不净,肝胆肠胃心肺脾肾,屎尿脓血,充满其中;八万户虫,居在其内,发毛爪齿,薄皮覆肉,九孔常流,无一可乐,又复此身。根本始生,由于不净,此身所可往来之处,皆悉能令不净流溢,虽复饰以雕彩,熏以名香,譬如宝瓶中藏臭秽,又其死时,膖胀腐烂,节节支解。身中有虫,而还食之。又为虎狼鸱枭鵰鹫之所吞噬,世人愚痴,不能正观,恋着恩爱,保之至死,横于其中而生贪欲,何有智者,而乐此耶,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虽复佩璎珞 香华自严饰
屎尿及唾洟 不净藏其内
众生保惜之 迷惑不觉悟
犹如灰覆火 愚人蹈其上
智者当远离 勿生染着心
尔时菴婆罗女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以诸供具,而供养佛,衔泪呜咽。而白佛言,唯愿世尊,住寿住世,不般涅槃,利益世间诸天人民,世尊若定般涅槃者,一切众生,无复奖道,犹如婴儿失于慈母。尔时世尊,而告之言,一切诸行,性相如是,汝今不应生于悲憹,世尊即便普为来众而说法言,汝等从今护持禁戒,勿得亏犯。破戒之人,天龙鬼神,所共憎厌,恶声流布,人不喜见。若在众中,独无威德,诸善鬼神,不复守护。临命终时,心识怖惧,设有微善,悉不忆念,死即随业受地狱苦。经历劫数。然后得出,复受饿鬼畜生之身,如是轮转无解脱期。比丘持戒之人,天龙鬼神,所共恭敬,美声流布,闻彻世间,处大众中,威德明盛,诸善鬼神,常随守护。临命终时,正念分明,死即生于清净之处。当于如来说此法时,六万八千那由他天人八部,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六十比丘,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尔时世尊,告诸离车及与其妻,并菴婆罗女,我今欲进干荼村中,汝等可各还归所止。当知,诸行皆悉无常,但当修行我所说法,勿如婴儿涕泣悲憹。
世尊即便从座而起,时诸离车及与其妻、菴婆罗女,闻佛此言,捶胸拍头,号啕大叫。缘路随佛不肯旋返,世尊既见恋慕情深,非是言辞所可安慰,即以神力,化作河水,涯岸深绝,波流迅疾。时诸离车及以眷属、菴婆罗女,既见如来与比丘众在彼河岸,倍增悲恸,闷绝躃地。而以微声,共相谓言,是处那忽有此大河,而复乃尔波湍惊急,当是如来见于我等随从不舍,而故作此。绝行道耳,时诸离车及以其妻菴婆罗女,既不得度心倍踊跃,俛仰哽咽,绝望乃还。尔时如来,至干荼村北林中住,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有四种法: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解脱。
若不闻知此四法者,斯人长夜在生死海。我于往昔,若不闻知此四法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世尊,即说偈曰:
戒定慧解脱 我若不久闻
不能疾得证 无上正真道
汝等宜精进 修习此四法
能断生死苦 天人上福田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为诸比丘,分别广说此四法义。当于如来说此法时,千二百比丘,即于诸法,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即从座起,趣于象村,菴婆罗村,阎浮村乃至到于善伽城。到彼城已与诸比丘,前后围遶,在一处坐。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当勤观察:
一者苦谛。
二者集谛。
三者灭谛。
四者道谛。
比丘,苦谛者,所谓八苦: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所求不得苦。
六怨憎会苦。
七爱别离苦。
八五受阴苦。
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 八正道:
一正见。
二正念。
三正思惟。
四正业。
五正精进。
六正语。
七正命。
八正定。
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我若灭后,汝等亦应勤思修习。当于如来说此法时,五百比丘,漏尽意解,成阿罗汉。虚空诸天,其数四万,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决定说:
一者若有比丘,乐欲说法。作如是言,我亲从佛闻,如是法善解其义,受持读诵,极自通利,汝等宜应请之令说,应随所闻善自思惟。为修多罗,为是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应受持,称赞善哉。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无此法者,不应受持,亦勿称赞。当知此法,非我所说。
二者若有比丘,乐欲说法。作如是言,我于某处,比丘僧众,闻如是法,善解其义,受持读诵,极自通利,汝等宜应请之令说。随所闻法善自思惟,为修多罗,为是毘尼,为是法相,有此法耶,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应受持,称赞善哉。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无此法者,不应受持,亦勿称赞。当知此法非我所说,亦复非彼比丘众说。
三者若有比丘乐欲说法,作如是言,我亲从彼某僧伽蓝某阿练若住处。众多上座比丘,悉皆多闻,聪明智慧,闻如是法,善解其义,受持读诵,极自通利,汝等宜应请之令说,应随所闻,善思惟之。为修多罗,为是毘尼,为是法相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应受持,称赞善哉。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无此法者,不应受持,亦勿称赞。当知此法,非我所说。
四者若有比丘,乐欲说法。作如是言,我亲从某僧伽蓝某阿练若住处,有一上座比丘,智慧多闻,闻如是法,善解其义,受持读诵,极自通利,汝等宜应请之令说,应随所闻,善思惟之。为修多罗,为是毘尼,为法相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应受持,称赞善哉。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无此法者,不应受持,亦勿称赞。当知此法,非我所说。汝等宜应善分别,此四决定说,又亦以此分别说法,传授余人,设我在世。及般涅槃,虚伪真实,以此知之。时诸比丘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从今当能分别佛说魔说。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从座而起,趣鸠娑村,到彼村已。与比丘众,前后围绕,坐一树下。时彼村中诸婆罗门、长者居士,闻佛至已,皆悉驰竞,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今者与诸比丘,故来此村,别有余趣。于是如来,即答之言,我却后三月,当般涅槃,从毘耶离城,遍历村邑,次第到此。尔时诸人,闻佛此语,悲泣懊憹,闷绝躃地,举手拍头,捶胸大叫,唱如是言,呜呼苦哉,世间眼灭,我等不久,失所归导。垂涕白言,唯愿世尊,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尔时世尊,而答之言,汝等不应生此悲憹,所以者何,有为之法。性相如是,汝等可舍忧憹之情,静心听我最后所说。于是诸人,强自抑忍,低头默听。时彼座中,有一婆罗门,名弗波育帝,聪明智慧博闻强记。尔时如来,即告之言,汝等当知,在家之人,有四种法,宜应修习:
一者恭敬父母 尽心孝养。
二者恒以善法 训导妻子。
三者愍念僮仆 知其有无。
四者近善知识 远离恶人。
汝等若恒行此四法,现世为人之所爱敬。将来所生,常在善处,复次弗波育帝,在家之人,有四乐法:
一者不负他财,无惭愧色。
二者极大巨富,自惜不用,父母妻子,亲戚眷属皆不给与,又不供养沙门婆罗门。
三者极大巨富,身着丽服,口恣上味,供养父母亲戚眷属皆悉给与,奉事沙门及婆罗门。
四者身口意业,并不为恶,聪明智慧,乐欲多闻。
汝等当知,在家之人,虽复有此四种之乐,而不负他债及以悭贪,此法名为最下之乐。好行布施,名为中乐。身口意业不造于恶,聪明智慧,乐于多闻,此法名为上胜之乐。尔时如来,而说偈言:
不负债及悭 斯名为下乐
有财行布施 此名为中乐
身口意业净 智慧乐多闻
此则为上乐 慧者之所行
汝等从今日,乃至尽形寿长幼互相教,行此中上法。
(上卷完)
编辑:冯春海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20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