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介绍
一、概述
法显(334-420),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人(今临汾市)。他是中国佛教革新人物,是第一位到天竺(古印度)取经求法的大师,是海陆并遵、广游西土、携经而返的第一人,是“一带一路”之先驱,是中国第一位海外留学生,是爱国爱教的楷模,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旅行家、文学家、翻译家和佛学家。鲁迅先生称其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法显因感中国经律残缺,于399年(弘始元年)三月,以65岁高龄从长安赴天竺(古印度)西行求法,渡流沙,越葱岭,遍历北、西、中、东天竺等地,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求法停留两年,乘商船经爪哇岛(今印度尼西亚)归国,今南沙群岛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
中国地图中南沙群岛标注的法显暗沙
法显陆去海回,历时14年,途径30余国,瞻仰佛教圣迹,抄写和收集了众多佛经,历尽千辛万苦,带回大量梵文经典,412年9月从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后在彭城(今徐州)创建第一座印度风格的龙华寺,之后抵南京道场寺翻译经文,并把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成为研究当时西域和南亚诸国历史的极重要文献史料。
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外交场合中,曾多次阐述法显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2014年9月16日,习主席对斯里兰卡进行国事访问时,在斯里兰卡发表题为《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的署名文章提出: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2019年10月11日,习主席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尼泊尔发表题为《将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推向新高度》的署名文章提到: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1600多年前,中国高僧法显、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互访对方国家,合作翻译了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这些友好佳话,激励着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相知相亲、携手前行。
二、法显生平
法显,俗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折。父母恐此祸殃及法显,在他三岁时,便送他到佛寺度为沙弥(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其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要他还俗。他此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而是要远离尘俗。”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回寺院。有一次,他与同学数十人在田间割稻。一些饥民来抢夺他们的稻谷,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稻谷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稻谷,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还抢夺别人稻谷,恐怕来世会更穷,贫道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稻谷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稻谷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
法显二十岁时,受了具足戒。从此,他对佛教信仰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他深切地感到,汉地的佛经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法显毅然决定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道,从长安出发西行,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取经之旅。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得到了张掖王段业檀越(布施),并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后来,又增加了慧达,共十一个人的“巡礼团”。西进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敦煌太守李暠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沙漠里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走兽,四顾茫茫,无法辨识方向,只有寻找死人枯骨作路标。沙漠里常有热风恶鬼,遇上必死无疑。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终于渡过了一千五百余里的“沙河”。
他们又经过鄯善国(汉朝时的楼兰,今新疆若羌)到了焉夷国(今新疆焉耆)。在焉夷国住了两个多月,由于焉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焉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他们又来到了葱岭(我国古代对今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以及附近山脉的总称)。山上的积雪常年不化,还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险,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过去曾有人来过这里,凿石通路,修有梯道,共有七百多阶。他们抓着悬挂在河两岸的绳索渡过河去。类似的险途有好几十处。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合。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瞻仰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晋地。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今贾拉拉巴德城以南的塞费德科山脉,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喋战寒栗不能行走,对法显说:“我不行了,你继续前行,不要都在这里损命。”言讫而卒。法显抚摸着慧景的遗体,哭泣着说:“我们的目的还未达到,你就先去了,这也是命啊!”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了中天竺。法显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瞻仰佛教圣迹。
度小雪山
东晋元兴三年(404年),法显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据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这一年,法显还瞻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法显来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众律》《萨婆多众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十分仰慕天竺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感叹汉地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带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前行。他在多摩梨帝国(印度西孟加拉邦坦姆拉克)写经画像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帝国,搭乘商船,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杂藏》等四部经典。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晋地制造的白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凄然泪下。同行者中或留或亡,目下形单影只,心里无限悲伤。他非常思念遥远的祖国。
法显独自翻译的《大般涅槃经》三卷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法显在狮子国住了二年后,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搭乘商人的船只,由海路回国。船上共有二百余人。中途遇上暴风,海水灌进船仓,众人惶恐不安,赶忙把一些杂物投入海中,以减轻船的载重。法显恐怕别人把他的佛经、佛像也投入海中,一心只念观世音菩萨保佑。船随风漂流,总算没有沉没。过了十余天,来到耶婆提国(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法显在此停留了5个多月,又搭乘另一只商船,前往广州。
二十多天后,一天夜里,忽遇大风,船上的人都很恐惧。众人议论说:“船上就因为坐了一个和尚,才使我们遭此大难。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让我们大家都跟着去死。”于是他们打算把法显推下海去。法显的施主厉声呵斥那些商人说:“你们若要把和尚推下海,先把我推下去,不然就把我杀了。汉地君王信奉佛法,敬重僧人。你们到了汉地,必会遭到惩治。”商人们相视失色,只好作罢。当时船上已经水尽粮竭。船随风漂流,终于来到岸边。法显看见地上长有黎藿菜,知道已经到了汉地,但不知是何地方。他们登岸找人询问,见到两位猎人,得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崂山,在崂山县东)。猎人回去后,告诉了太守李嶷。李嶷素来敬信佛法,忽然听说有个和尚从远方来,就亲自前去迎接。法显带着他的佛经、佛像跟着太守去郡治。后考证,法显于崂山登陆时间为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即公元412年9月5日。
法显在斯里兰卡无畏山留学两年
法显65岁出游,前后游历了三十余国,历经十四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九岁。
法显应兖、青州刺史刘道怜的邀请,到彭城(今徐州)居住了一冬一夏。即从义熙八年的冬天直到义熙九年(413)夏天。法显夏坐于彭城(徐州),他在彭城北郊泗水西岸桓山创建了龙华寺,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寺院。据考,此寺院依照法显从天竺带回的图纸建造,俨然印度风格。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显“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龙华寺复原图(五个大殿,与桓魋石窟,实际是在一个中轴线上,为了能看清楚桓魋石窟 ,有意错位。)
法显本想去长安,遇战乱,未果,于义熙九年(413年)八月十五日左右南行至建康(今南京,当时是东晋的都城)。法显来到建康后,虽已79岁高龄,仍然投入夜以继日的译经工作中,所幸已经早到一年的佛驮跋陀罗等百余位中外禅师给予协助,所赍佛经的翻译工作得以隆重推进。在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六部三十卷经律论,约有一百多万字。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后,经书在社会上广为流布教化。
义熙十年(414),岁在甲寅,法显在建康(今南京)把自己的西行见闻记录整理出来,即《佛国记》初稿。义熙十二年(416)秋天,夏安居之后,他受邀西上庐山,与慧远会面。慧远留他共进冬斋,与其攀谈,了解到《佛国记》初稿的内容,评价甚高,令其详述,并为完善后的定稿做跋: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丙辰),夏安居末,慧远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自云:“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知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奖,无功业而不成。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佛国记》法显著,袁维学校注,2017年出版
由此完成《佛国记》详稿。《佛国记》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南亚诸国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
法显在建康居住数年后,前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的辛寺,并在此圆寂,享年八十六。
法显的足迹所至,不仅汉之张骞、甘英未到,就连西晋之朱士行、东晋之支法领也未涉足。他是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的第一人。中外学者对他的壮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帕拉纳维达在谈到有史以来访问斯里兰卡的中国人时,也首推法显,称誉他为“伟大的旅行家”。印度尼西亚学者甫榕•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说,法显的《佛国记》关于耶婆提的描述,“是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
三、法显的贡献
1、法显撰写的《佛国记》,开启了观察外界的一扇窗口,对以后西行求学的开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了解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了扎实的文字资料,对重建印度史起到了关键作用。
2、法显取经回国后,在徐州桓山建造龙华寺,是国内唯一的印度风格建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3、法显被誉为“中国佛教律师第一人”,开创了把梵文佛经直接译成汉文的先河,他取回十一部经典,独译和参与翻译经律共六部六十三卷,填补了当时戒律教义之空白,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对于大乘教义发展和顿悟学说的兴起、佛教的新发展及其新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季羡林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一书中认为:法显在中国佛教史上真正开了一个新纪元,甚至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4、法显是到过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第一个中国人。法显的游历,扩大了中国和南亚诸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谊,对于中外友好建交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5、法显是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是海陆并遵,广游西土,携经而返第一人,堪为人天师范,表仪天下,既为后世求法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四、法显文化的社会价值
1、法显文化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卓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风骨,更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2、法显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种乐于践行、勇于奉献、敢于担当、无惧无畏、矢志不移、自强不息、舍死忘生、忠于祖国的精神,激励着后人,永远是人民心中的楷模。
3、打造法显故里名片,促进经济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增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友谊、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4、弘扬法显文化,能够进一步加强无私奉献、勇于进取、敢于担当、报效祖国的思想教育。
五、《佛国记》记载法显十五年夏坐时间
1、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耨檀国。
法显离开长安后第一次夏坐,时间是399年,乾归国(今兰州西)。
2、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敦煌。
第二次夏坐,时间是400年,张掖(今张掖市)。
3、入葱岭山,到于麾国安居。安居已止,行二十五日,到竭叉国,在于麾国安居。
法显的第三次夏坐,时间是401年,于麾国(今新疆)。
4、向佛影那竭国。法显等住此国夏坐。坐讫,南下,到宿呵多国。
第四次夏坐,是公元402年,乌苌国(今巴基斯坦斯瓦特)。
5、南到罗夷国。近有三千僧,兼大小乘学。住此夏坐。坐讫,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国。
第五次夏坐,公元403年,罗夷国(今阿富汗境内)。
6、法显住龙精舍夏坐。坐讫,东南行七由延,到罽饶夷城。
第六次夏坐,时为公元404年,僧伽施国(今印度境内)。
7—9、从波罗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第七、八、九次夏坐,即义熙元年、二年、三年(公元405年、公元406年、公元407年)。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今印度境内)。
10—11、到多摩梨帝国,即是海口。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第十、十一次夏坐,义熙四年和五年(公元408年、公元409年。)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境内)。
12—13、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又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
第十二、十三次夏坐,义熙六年和七年(公元410和411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14、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停此国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
第十四次夏坐,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回程的船上(中国南海)。
15、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第十五次夏坐,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彭城(今徐州)。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法显在彭城(徐州)夏坐,并在彭城北郊泗水西岸桓山首建龙华寺,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苑珠林》有法显到彭城(徐州)的记载。
六、后世评价
1、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国高僧为了寻求知识,曾先后来到这个地区(印度),他们从你们这里学习了许多东西,丰富了当时的中国文化。我们落到法显和玄奘后面了。
2、唐代名僧义净:“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3、近代学者梁启超:“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4、国学大师汤用彤: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
5、著名作家柏杨: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生,而且最有成绩和最为成功。
6、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
7、印度历史学家阿里: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点击查看更多评价(超链接)
七、习近平论法显
1、中国高僧法显访问印度,写成象征中印友好交往的历史著作《佛国纪》。(2014年7月 巴西)。
2、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2014年9月 斯里兰卡)。
3、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2014年9月 北京)。
4、法显、玄奘取经时,印度的诗歌、舞蹈、绘画、宗教建筑和雕塑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14月10月 北京)。
5、丝绸之路在中巴两国架起了友谊的桥梁。(2015年4月 伊斯兰堡)
6、中国高僧法显、玄奘西行取经,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尊者赴华传教,为双方文化交流开启了先河。(2016年10月 孟加拉)
7、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1600多年前,中国高僧法显、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互访对方国家,合作翻译了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2019年10月 尼泊尔加德满都)。
点击查看详情(超链接)
作者:袁维学 韩文元 冯春海
编辑:冯春海
配图:冯春海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2021.10.19
法显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