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文化:新时代华人华侨宗教文化交流的灯塔
释圣贤
自佛教创立以来,僧人在弘传佛法的同时,也担当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友谊的使者。法显大师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历史上,佛教为东西方文化融合、交流与对话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带一路”建设日益为全球所瞩目的新时代,中国佛教界特别是身处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佛教徒,理应积极传承法显大师“坚守信仰、舍身求法、放眼世界、开拓进取”的精神,自觉担当起促进区域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实现“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法显(334—420年),东晋高僧,杰出的佛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探险家、登山家、航海家。《辞海》“法显”词条释其为“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后由海上回国并且留下记载的第一人,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鼻祖,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者。
身为中国佛教史上“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之第一人,法显大师以花甲之岁出关西行,不舍初心、一路前进,复以古稀高龄浮海东归,历时15个春秋,辗转30余国,行程约5万里,共取回12部上百万言经律论梵本佛典。414年,他到东晋京都建康(今南京)道场寺翻译这些佛典,译注6部64卷,为中国佛教佛性论的奠基和大乘涅槃学的兴起,为中国佛教义理的形成和律学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法显大师以血肉之躯跋山涉水数万里,将世界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连接在一起。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因中输入了印度佛教的新鲜血液,中国历史从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世界著名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考证:“顺和阗河南下到和阗的路,正是法显1500余年前西行之路。”《中国古代地理学史》认定:“《佛国记》是穿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最早纪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称:“巴米扬大佛,这尊位于大峡谷中的大佛,中国朝圣者法显曾于公元 400 年记载并描述过……”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在佛陀降世1000年后,公元5世纪时,中国求法高僧法显来到印度。法显曾在波吒厘子城佛教寺院里学习。”斯里兰卡历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
法显大师撰写的世界学术名著《佛国记》,成为“一带一路”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所载其时西土各国情形甚详,非但为后世僧人西行求法之指南,亦为中外研究此方史地之鸿宝。法显大师以其陆去海归的“创辟荒途”之旅,开启了国人和中华文化西行的大门,成为世界华人华侨宗教文化交流的先驱,成为“一带一路”最初的探路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在亚洲佛教史、世界交通史、人类文明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均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丰碑。时隔 1600 多年后,作为“一带一路”的先行者,法显大师仍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名片”,更是中国佛教对外友好交流的第一张“名片”,也是新时代华人华侨宗教文化交流的“航标”和“灯塔”。
法显以其壮举鼓舞并震撼了佛教界,以致后来的“西行取经求法运动”如日中天。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谓之“时代的运动”和“留学运动”。法显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佛教文化的整合,与现代文化兼容继承与创新、并蓄传统与时尚的特点相一致。
法显文化中“求真向道、敢为人先、笃学包容、大智大善”的深邃内涵和“为法忘躯、不退初心、勇猛精进、大愿大行”的高尚品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华人华侨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显文化是突破和超越时空局限、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彰显中华文明内涵的文化,是独特性与多元性、民族性与国际性交融互鉴的文化,是“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法显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卓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风骨。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