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文化馆揭牌开馆
2018年9月19日,位于临汾市涝洰河公园内的法显文化展馆正式开馆。
在临汾市文化局董凤妮的亲自指导下,自9月初开始,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对法显文化展馆的布展工作,期间袁维学老师亲自设计文字部分,并有多位专家参与策划,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和北京市美兴达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计,历经半个月的奋战,终于在山西省旅发大会开幕前完工,法显文化馆的开馆可以说是为山西省旅发大会在临汾召开献了一份厚礼。
随后,市文化局董凤妮带队参观了法显文化馆的各个展厅。




第一展厅:曲折型的展板设计象征着法显一生之路的艰辛



参观第二展厅:法显游历的主要国家



参观第三展厅:法显游历路线图、年度表及经书等物品


第三展厅内镇馆之宝之一:法显直译经书《大般涅槃经》


第三展厅内镇馆之宝之二:袁维学书写的《佛国记》百米长卷



参观第四展厅:国内各地纪念法显的活动


第五展厅:书法展,历史名人对法显的评价
法显文化馆免费对大众开放,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法显,学习法显文化,传承法显精神。
开馆时间每天9:00至17:00,
【编者按】:
法显(334—420年),山西临汾人,东晋时代一位高僧,中国到天竺取经求法的第一人,我国第一位游学生、留学生,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俗姓龚。三岁出家,六十五去天竺取经,从长安(西安)出发,一路西行,寻求戒律,历时14年,游历了30多个国家,行程5万余里,陆路去海路回,过沙漠,爬雪山,历尽千辛万苦,一路走一路学习当地语言,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各个国家,70岁到达天竺(印度)开始学习梵文,直接翻译经书,79岁从海路搭乘商船回国,在海上遇到暴风雨、船漏水等,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最后从青岛崂山登陆,带回大量经书。他比唐玄奘(唐僧)早了230年,海陆并尊,所走路线正好契合“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所以说是陆路和海路两个丝绸之路的先行者,鲁迅称之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法显在崂山一冬一夏,于义熙九年(413年)南行到建康(今南京,当时是东晋的都城)。
法显来到建康后,就和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一起,在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六部二十四卷经律论,约有一百多万字。
法显在抓紧译经的同时,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南亚诸国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
法显在建康居住数年后,前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的辛寺,并在此圆寂,享年八十六。
法显的足迹所至,不仅汉之张骞、甘英未到,就连西晋之朱士行、东晋之支法领也未涉足。他是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径而返的第一人。中外学者对他的壮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帕拉纳维达在谈到有史以来访问斯里兰卡的中国人时,也首推法显,称誉他为“伟大的旅行家”。印度尼西亚学者甫榕•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说,法显的《佛国记》关于耶婆提的描述,“是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法显的游历,扩大了中国和南亚诸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与这些国家的友谊。南亚诸国在提及与中国的友谊和交往时必谈到法显。法显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友好使者。
法显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法显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法显的励志求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2018.9.19
2018.9.19
上一新闻:临汾市刘予强市长视察法显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