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生:打造法显故里名片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谢惠生
南朝僧人、古代杰出佛教文史学家梁僧佑(445-518.)撰《出三藏记集传·法显法师传》:“释法显,本性龚,平阳武阳人也。”后人据此对法显故里产生了多种争议。对“平阳武阳”解释有“山西临汾”说,“山西襄丘”说,“山西襄垣”说等等。
一、志书依据
“山西临汾”说的依据是,临汾古称平阳。《三国志•三少帝纪第四》中载:“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到西晋时,《晋书•地理志》中记载:“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今蒲县境内)迁都平阳(尧都),称帝建汉,境内属之。
襄垣晋时属上党郡,《晋书•地理志》:“上党郡秦置。统县十,户一万三千。”在石勒、石虎时代襄垣属“武乡郡”。《魏书•地形志》记载:“武乡郡,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北魏于延和二年(433)改武乡郡为乡郡,辖四县:阳城(今武乡)、乡(今榆社)、铜鞮(今沁县)和襄垣,两汉、两晋时期襄垣属上党郡。
法显出生于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此时所称“平阳”,应是现在的临汾,而不应是襄垣。
二“山西襄垣”说的来历
多年来襄垣县斥巨资打造的“法显故里”,其主要依据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法显传——中亚・印度・南海纪行の研究》一书。1906年—1910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受聘于陕西高等学堂,任算学、理化教习时间4年。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汉唐帝陵、汉唐长安城及附近名胜古迹、道观、寺院、古代碑石,进行了广泛研究之后,撰成《长安史迹研究》一书和《法显传——中亚・印度・南海纪行の研究》一书。书中将“平阳武阳”诠释为“山西襄垣”。之后,1979年版的《辞海》、《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辞书也引用此说法。后经章巽、方立天、楼宇烈等众多专家学者的严谨考证,自1989年版本及以后的《辞海》已将法显出生地纠正为山西临汾。
三“武阳”辨析
平阳武阳之“平阳”,有志书可证,而“武阳”之地却无从查考。临汾、襄垣史书均没有“武阳”地名记载,因此形成了多种猜测与推论。一说是南北朝时代的军府称谓,一说是历史短暂的地方名称,还有说是“平阳”“武乡”的变音误读等等。但有一个前提是,不论什么情况,“武阳”应该在“平阳”境内。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章巽先生在《法显传校注》中首次提出“平阳武阳”即为“山西临汾”之说:“晋及十六国时平阳郡所属惟有平阳县而无武阳县,当时平阳郡内亦未闻有武阳之地名,武阳或为平阳之误,故《历代三宝记》等即称法显为‘平阳沙门’。当时平阳郡治所就在平阳县,县城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法显的出生地可能即在此。”
而当年的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本身对我国历史文化认知有限,误将“武阳”、“武乡”、“平阳”混淆,因此以讹传讹。
四、“刈稻斥贼”的证据
法显《佛国记》中写道:“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谷,诸沙弥悉奔走,唯显独留,语贼曰:‘若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历史上临汾位于平水之畔,其环境适合种植稻谷,法显时代就盛产稻谷,故寺庙有百亩稻田;而襄垣地处山区,其土壤和环境历来就不适合种植稻谷,史书也没有相关记载。这一证据又证实了“襄垣说”之谬。
综上所述,法显故里在临汾已无从质疑。法显精神、法显文化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临汾人民文化自信的一种根基,传承弘扬法显文化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打造法显故里城市名片几点建议
法显西行求法的旅程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他的历程,记载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与民族联系的历史,成为中国的一段文明史。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斯里兰卡时提到:“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充分肯定了法显佛教先驱,文明使者的历史地位。鲁迅也曾称法显是“民族的脊梁”。
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思想,努力把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向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转换。振兴和繁荣经济,我市作为法显的故里,应通过营造“法显故里”文化环境,打造“法显故里”城市名片,开创我市又一个文化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为此建议:
1、广泛研究宣传法显文化。支持专家学者、民间协会开展法显文化专项研究,挖掘、整理、传承法显文化,并通过媒体网络、建筑设施、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形式,广泛宣传法显文化,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法显故事、宣传法显文化、传承法显精神、营造法显文化氛围。
2、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统筹开展法显文化经济开发,广泛利用法显故事,打造法显文化经济圈。利用法显文化和法显精神加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与法显相关的国内外城市接洽、沟通,建立友好城市,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推动我市传统文化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3、设立法显文化公园。依托现有公园空地或襄陵镇,建造法显文化专题游乐设施,开发法显文化旅游产品,编演法显故事情景剧,开展法显文化美术、书法竞赛,开展法显故事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在群众于乐于教中学习法显精神。
4.将传承千年的每年举办的以纪念法显为主题的“腊八浇雪山”活动加以规范提高,形成高标准的纪念仪式,以呈现法显不畏艰难、团结友爱的精神。同时探索举办更多的以法显为核心的纪念活动,如法显的出生日、出发日、归国日等,也可以尝试举办“法显故里文化节”节庆活动。
作者简介:
谢惠生,曾任临汾市文化局调研员,退休后专心研究法显文化,发表过有关法显的评论文章。现任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