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厉害老汉(之一)——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称他为“中国的脊梁”
杨治平 2021.7.1
目录:
一、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称他为“中国的脊梁”。
二、法显79岁回到汉地到86岁圆寂,留下了多部名垂青史的译经著作和《佛国记》,并主持修建了天竺风格的龙华寺。
三、“尧”是临汾历史上获得赞誉度最高的人物这之后恐怕要算法显。
四、法显“之于临汾的危机”是许多人不知道法显是临汾人,当然谈不上打好“法显牌”,临汾有责任守护好法显的“临汾籍贯”。
(全文共四节,这是第一节)
播讲人:慕洋洋
临汾是个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同这里的地理地貌一样组合迥异(帝、王、公、侯暂且不论)。有师旷(春秋时晋国洪洞人)、荀子(战国时赵国安泽人)这样犹如伟岸高山,让人叹为观止的圣贤大儒;有卫青、霍去病(汉武帝时尧都人)等犹如一马平川,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有贾南风(西晋时襄汾人,“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许国祯(元初曲沃人,忽必烈时官至礼部尚书)等被风雨侵蚀,千沟万壑,甚至为人诟病的人物。这里介绍一位表面平淡无奇,实则内涵丰富的“普通人”,他的事迹堪称“厉害”,与《西游记》故事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他做这些事情时的年纪已过花甲,近于老迈,可以讲是中国历史上,至少是临汾历史上的第一“厉害老汉”。鲁迅高度赞扬他,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7次不同场合提到他。关于他的出生地,只明确在临汾,至今还不清楚是临汾的哪里。
(法显文化馆展厅中的国画:法显三岁度为沙弥)
一、早在1600年前,65岁的他徒步2万里西行天竺,79岁只身泛海归国
1600年前,大约是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的时候,《三国演义》故事中的曹操、诸葛亮等一班英雄人物退出历史舞台一百来年,中国的历史由西晋进入了东晋时期。东晋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中国的北方处于分裂状态,开始了历史上乱世中的乱世。历史学家概括为魏晋南北朝“十六国”时期,也有的学者直接称为“五胡乱华”。那时的临汾叫平阳,是“五胡乱华”的核心地区。所谓“五胡”是指的五个少数民族,也可以讲是五个草原民族。所谓“乱华”,是说草原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把政权建立在汉(农耕)民族生活的腹地中原地区,而且政权变更频繁,战乱不断。“五胡乱华”中的第一个胡人政权即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都城就选在了平阳。刘渊建立的“汉国”很厉害。枭雄司马懿建立的“晋”(后世称西晋)政权,就是被刘渊的“汉国”给灭掉的,“西晋”末期的两任皇帝分别被“汉国”从洛阳、长安掳掠到了平阳。“五胡乱华”时期,政权的更迭,不像曹操、司马懿时候一样,要蒙上一层遮丑布,“羞羞答答”,不信阴谋诡计信硬干。这样的作派甚至影响到了唐初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干掉了哥哥李建成,这是后话。后来刘渊的“汉”政权,由羯人石勒建立的“赵国”,给灭掉了。石勒的“赵”也很快被其他政权替代。这个时期,各个政权建国使用的“国号”,好像春秋战国又回来了,“赵”、“秦”、“燕”、“魏”、“齐”、“宋”、“梁”、“陈”。其实不然,他是中华民族开始的又一轮碰撞、融合和锻造,他形成了新的伟大的精神。这个精神从汉末“合久必分”为魏、蜀、吴三国开始,历经400年,传递给了“分久必合”的隋唐。
我们这里要说的这位厉害老汉,就诞生于乱世政权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始发地区,生长于这样一个酷烈的时代。这位老汉出生时,平阳不再是“都城”又变回了“郡地”。在平阳郡,一个叫武阳(据研究在临汾城西南)的地方,公元334年时,有一户普通人家生了一个孩子,这是件普通又普通的事情,后来所以变得不普通,是因为这个孩子后来建立的功业很大,不仅光宗耀祖,而且为家乡增添了不少光彩,搞得后世许多地方都争抢说是他的家乡。可惜这个孩子在出生时,他的俗名没有留下来,准确的出生地也没留下确凿证据,后世学者只查到这户人家姓“龚”,附近有个寺庙,也有稻田,这个孩子后来出了家,法号“释法显”。法显后来所以出家,据说与他前面三个哥哥都夭折有关系。据史料记载,当时家人的心愿很简单,就是为了养住这个孩子。他三岁时被送入临近的寺院,做了小沙弥(家人送他出家,可能也与当时佛教兴盛有关,寺庙不愁吃穿,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开始了佛门人生。从养命的角度看,这家人的这件事显然是做对了,他的性命不仅养住了,而且活到65岁时,做出了一件为后世惊叹的举动,标志着他的人生开始“开挂”——他与4位年轻僧侣结伴,徒步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游学”去了。在那个时代,65岁已算是高寿,曹操就是65岁时没掉的。许多与法显同龄的伙伴也已经没了,即使活着的,也多是老态龙钟。而法显不仅身体和精神状态依然很好,学识和境界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心志变得更加明确和坚定。

位于临汾市法显文化馆的法显铜像
当时的天竺就是古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一带。在法显去天竺的大约900年前,也是西方创立了基督教的耶稣和东方开创了道教和儒学基业的老子、孔子生活的时代(有学者概括为“轴心时代”),天竺出了个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佛教从创立之日起,在天竺就表现出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快成为影响深远的宗教。佛教在东汉时开始传入汉地,随着魏晋南北朝时的兵荒马乱开始在社会上扎下了根。当年人民大众的日子普遍过得痛苦不堪,许多人对现世悲观失望,根据佛教的教义,人们从自身寻找痛苦的根源,归咎于前世造了“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来世。相信佛教讲的因果报应,认为只要行善积德、安分守己,往生就会摆脱苦难,甚至能到天堂里去。统治者也看到了“尊佛祟法”的好处,大力倡导(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遗迹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时期之一),免除了许多寺院所属田亩的租税和依附者的徭役,从“政策上”给了佛教僧众很多的“特权待遇”。那时汉地的许多群众,把天竺想像成没有污泥浊水的净土家园,没有战乱撕杀的昌平盛世,人民生活殷实富足的极乐世界,是许多人理想的社会。然而从历史记载看,直到法显西行前,汉地很少有人西行到天竺求学取经、参拜朝圣。东汉末年的朱士行也仅仅是到了西域,也就是新疆一带,唐玄奘西行天竺是晚法显230年后的事了。法显所以破天荒要到天竺去,除了对佛陀的崇拜和敬仰,想亲自感受佛地的神圣,主要还是想求取真经。当年佛教传入汉地,一开始并不是由天竺直接传入的,而是经中亚的安息、大月氏和西域的龟兹等国逐渐传入,所传佛典多不是直接来自天竺的梵文原典,而是由中亚和西域的语言翻译而来,传教之人也多是中亚和西域之人。法显等僧侣在传经和修行的过程中,深感所传佛经义理有些篇章不甚完整,有些翻译失真和不够贴切,当然也有“外来和尚念歪经”的现象。戒律不全更是当时的一大缺憾。由于佛事缺少可遵循的“规章制度”,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明显有了“假佛济私”的贪腐现象。汉地佛教活动迫切需要有可依之“法”。法显相信天竺有真经良法。自我赋予了神圣使命。虽已年过花甲,生命早已置之度外(唐代玄奘西行时年仅28岁,义净36岁),等待时机成熟,毅然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法显的西行道路充满了艰辛。天竺所在的中亚、南亚与中国所属的东亚分属于差异明显的两个地理单元,中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它的余脉,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俱踪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法显在西行的路上,一众要过人烟荒芜的戈壁,行走以尸骨为标识的沙漠,攀爬陡峭寒冷还随时可能发生雪崩的葱岭,翻越空气稀薄的高山,跨过随时要被吞噬生命的急流险滩,而且还有变幻莫测的气候,如骤风、沙尘、暴雨,要面对酷暑、严寒、蚊虫、瘟疫。更可怕的是,遥远的路途要行走经年。法显虽然不像《西游记》故事中描述的唐僧师徒走了13年,但也走了4年。路上遇到的其它“人祸”也很可怕,唐僧当年被形容经历了81难,虽有些夸张,但是战乱、强人、饥饿,这些灾难随时都可能威胁到行者的生命。然而,最考验法显的还是初心、使命和意志力。法显从长安一起西行时有5人,算上路途遇到过的智严、宝云等另6人,从汉地去的僧人共计11人。除了沿途倒下去的,不少人或是半途折返,或是留在异国他乡终其余生。只有法显一人,参拜朝圣并取到经书和佛像后,毅然决定“携经返回汉地”。这是法显从长安(今西安)出发13年后的事,他已是快80岁的老人了。怎么回去?原路返回困难要少些,也是后来到天竺的人包括唐玄奘等多数人的做法,但是这样算下来花费的时间要长,法显等不起。他大胆做出从海路回国的决定。这是一个比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和意大利的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早了1000多年的事。许多人对大航海充满着未知和恐惧。然而,法显竟然敢于不结同伴(当然也无同伴可结),搭乘商人的货船(中途换过一次船)只身回国。这是何等冒险、艰难和苦寂的旅行。在茫茫大海上,或是巨浪滔天,或是“阴暗晦冥”,或是太阳暴晒,法显历时一年,曲折坎坷,泛海回国。在法显西行的回忆中,濒临死亡的危险不是发生在去时的路上,而是在惊涛骇浪的茫茫大海上。在海上最可怕的死亡威胁不是海象,而是同船居心叵测的人心,差一点就被“邪恶之人”扔进了大海。法显守护着经卷,经过印度洋、苏门答腊岛、南海、东海,从青岛崂山登陆,顺利回到祖国。

管恩智油画作品:法显归来
法显从出发到回来用了14年时间,陆去海回,整个旅程划了一个大圆圈,这样的壮举,历史记载是空前绝后,至今没有第二个人。年过花甲万里求法,游学归来已近耄耋。如果法显的故事到此为止,他充其量只能算做一个年长的伟大旅行家。然而,他归国以后又做了三件大事,即:修建龙华寺、翻译多部经典、著《佛国记》(后续文中另述),使他名垂青史,也使他能够跨出佛教界为多方面人士所认可。由此我们才能知道在临汾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法显,有一个值得我们缅怀的厉害老汉。(后续)
下文讲述:【之二】他79岁回到汉地到88岁圆寂,留下了多部名垂青史的译经著作和《佛国记》,并主持修建了天竺风格的龙华寺。
编后语:
一气呵成读完此文,感觉与众不同,个人评价:一篇接地气的宣传法显文化的深度好文。读文章的过程,感觉是作者和你在聊天,轻松而又顺畅,通俗而不失文雅。
两个月前,作者就和我说准备写一些有关宣传法显文化的文章,其初衷是以老百姓聊天的口吻来书写,尽量避开那些研究者的“学术用语”和学者派的“之乎者也”。的确,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以通俗的语言,叙说着历史长河的变迁以及产生于当地的伟大人物,逐步引向核心“法显这个最厉害的老汉”。(厉害:形容能做出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情,人们现实生活社会中常见运用较为广泛的口头用词),到底这个老汉有多厉害,还有后续文章分解。
2018年6月1日,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成立,并举办了“弘扬法显精神,服务文旅建设”以主题的法显文化研讨会,那次研讨会上杨治平肯定了法显文化的重要性,说“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就是要挖掘、坚守和弘扬。”从此,我与本文作者杨治平结缘,成为朋友,类似这样认识的统称为“法显之缘”。我们之间很珍惜这份缘分,见面或通话时所谈内容的唯一话题就是“法显文化”,没有其他。多次接触了解,作者知识渊博,平易近人,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临汾人的那种淳朴和真诚,他是一个历史“活词典”,对五千年历史变迁了如指掌,对历史人物如数家珍,尤其对法显文化情有独钟,不愧为历史学学士。
2021.7.1
作者:杨治平
播讲:慕洋洋
编辑:冯春海 陈建峰
插图:冯春海
作者:杨治平
作者简介:
杨治平,男,汉族,1962年3月生,山西襄汾人,大学学历,历史学学士,1982年9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临汾市政府副市长,现任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
播讲人:慕洋洋
播讲人简介:
慕洋洋,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北京开放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科特聘教师。
2009年与瞿弦和、张钧英、徐涛等朗诵艺术名家一起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录制发行-纪念5.12汶川诗抄名家配乐诗朗诵合集。
为雀巢奶粉、好奇纸尿裤、康师傅方便面、巧乐兹棒棒酱、伊利牛奶、中国联通等高端广告配音以及多部企业专题片、纪录片旁白解说和译制片、动画片配音,并多次获奖,其中2019年11月荣获第三届全国百优“金牌主播”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