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显大师到狮子国的目的
Rev. Paranagama Gnanawimala
释禅海
2018年11月10日
摘 要:
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的交流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法显法师。被中国史学界和佛教界尊称为“十大高僧之一”。根据中国佛教史,西行求经虽然不是从法显法师开始,但是真正到达天竺(今天的印度)与狮子国(指是今天斯里兰卡),并且成功求经和归国的第一名高僧就是法显法师。
那时候他已经六十多的高龄,仍然决心西行求经,因为当时他发现中国僧团存在着戒律的问题。法显法师在取经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仍然坚持越过千难万险顽强地追求心中的义。
到达天竺取到的佛经不是法显法师此行要求的律藏,因此他继续南下到了狮子国(今天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法显法师找到了律藏,并成功带回中国,为中国僧团内部的稳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另外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的文化交流关系史流到法显法师,因此可以说为中斯文化交流首先到达斯里兰卡的中国人是法显法师。
通过这篇文章,笔者主要研究法显法师来到斯里兰卡(狮子国)的目的和收获。
引 言:
中国古书中零星记载斯里兰卡的名称有30多个,如师子国、已程不国、师子洲、私诃叠国、私诃絜国、斯条国、斯调洲、私诃条国、斯调国、僧加喇、楞加、僧伽罗、狮子国、僧诃罗国、私诃罗国、新合纳的音、信合纳帖音、星哈剌的威、楞伽岛、棱伽山、细兰、细轮叠、悉兰池、西兰山、西仑、西岭、宝渚、宝洲、兰卡、锡兰等等。[①] 其中最常见的名称为“师子国”。古时的斯里兰卡“多奇宝”,以盛产宝石而闻名,所以古代印度人称斯里兰卡为“Ratnadvīpa”(宝石州)。法显法师在《佛国记》里面,为斯里兰卡取的名字是“佛法之岛”(Dhammadīpa)。法显法师从中国大陆到斯里兰卡的行程可以分五部分,具体如下:
(一)、中国大陆国内的行程(自发迹长安至度葱岭)(公元399-401年)
(二)、西北印度的行程(北天竺、西天竺记游)(公元401-403年)
(三)、中印度和东印度的行程(中天竺、东天竺记游)(公元403-409年)
(四)、斯里兰卡内地的行程(狮子国记游)(公元410-411年)
(五)、归国的海路的行程(浮海东还)(公元412-414年)
公元410年,73岁高龄的法显法师抵达狮子国。在上面的五部分里面,法显法师是在斯里兰卡的两年时间里,成功地达到了他的最终目的。
一、斯里兰卡岛内的行程(狮子国记游)(公元410-411)
1. 法显法师为何及如何抵达斯里兰卡
在法显法师之前,释道安等高僧已翻译了不少经典。但法显法师觉得佛教经典有些地方翻译不准确,甚至是缺乏比丘戒律经典。法显法师认识到当时僧团里关于戒律方面的问题,发现几经传译佛经多有缺失,因此为了找到原始佛教的戒律他决心去天竺取经。终于法显法师抵达了目的地,在印度包括那烂陀大学求到了佛经,学到了梵文。
在印度生活的几年后,法显法师发现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
因为在印度已经缺少了有一些戒律之类的经典。法显法师的目的是求原始的律藏,他在印度那烂陀寺大学的几年时间里求得了经藏。在印度他了解到狮子国的佛教情况,上座部大藏经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时代,佛教史上第三结集后传入斯里兰卡, 此后由不同流派、擅长不同分支佛法经典的“说法师/讲师”(bhānaka)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下来。也就是说在斯里兰卡还在保留原始三藏。因此,法显法师为求律藏从印度直接到狮子国(指是今斯里兰卡)的无畏山寺。
公元410年,法显法师从多摩梨帝国(Tāmpralipti)坐船达到狮子国,在海上度过14个昼夜。在法显法师的《佛国记》里面,描述了他在斯里兰卡的经历和佛教情况。“印度没有保存经论,也没有不同佛教大师的教义传承。但是斯里兰卡有摩揭陀(Mahinda)法师最初从印度带来的经论,后来翻译成岛国的语言……到那里去研究这些教义和经论吧,这样可以惠及他人。” (《大史》, 第37章,第228-230颂)。
法显法师从那烂陀大学到无畏山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几个事情。
♦ 到法显法师的时代在印度已经缺少了有一些戒律之类的佛经。
♦ 在斯里兰卡有了不少的寺院,但法显法师直接到了无畏山,有可能有印度人推荐的寺院是无畏山寺。
♦ 这样的话斯里兰卡的无畏山寺跟印度有关系。
♦ 斯里兰卡是三座部佛教的国家,三座部佛教里面在用巴利文的原版经典。但法显法师在无畏山寺求到的经典是梵文版,可知那时候在斯里兰卡除了三座部佛教还有了大乘佛教。
2. 当时斯里兰卡的情况
根据《大史》与《岛史》的记载,结合法显法师对斯里兰卡的描述,可以大致了解斯里兰卡国内的情况。当时国王称为“摩诃那摩”(Mahanama),首都称“阿奴拉达普拉”(Anuradhapura)。斯里兰卡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内外经济文化有着较大的发展。按照考古证据表明,在斯里兰卡通行的货币为金币。根据法显法师的记载,在狮子国气候宜人,当时狮子国内僧人达六万人左右。全国各地都有寺院,僧房与佛塔多饰以珠玉锦绣。
3.当时著名的佛教学派与 无畏山寺
法显法师的时代狮子国的首都阿奴拉达普拉。在首都有两个著名的大庙,一个是无畏山寺(Abhayagiri Viharaya),另外一个是大寺(摩诃毗诃罗/ Maha Viharaya)。这两个大庙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学派的寺院。法显法师停留的地方是无畏山寺。法显法师在《佛国记》中记录了,释迦牟尼佛第三次来到斯里兰卡的时候,在国内两个地方蹑了佛陀的脚印。“一足蹑王城北,一足蹑山顶”。王城北方蹑的脚印上后来建了无畏山寺塔,另外蹑的山顶就是今天著名的苏摩那俱多山(Sumanakūṭa)(圣足山)。
巴利文的“Abhayagiri Viharaya”音译成中文是“无畏山寺”。Abhayagiri Viharaya是公元前1世纪的斯里兰卡的国王称为瓦塔伽玛尼 阿巴耶(Vatta Gamini Abaya)建设的寺庙。本来在这个地方有了一座尼揵子论师(梵文Nirgantha/ 巴利文Nigantha)。尼揵子论师的名字是“Giri师”,“Giri”意译成中文为“山”。
后来瓦塔伽玛尼 阿巴耶(Vatta Gamini Abaya)国王反对了“GIRI”的尼揵子寺院,因此这座寺院被国外灭亡了“Giri”的尼揵子寺院。
然后他在这个地方建了一座佛教寺庙,提供了僧团。取得名字是“Abhayagiri Viharaya”。意义是国王的名字的Abaya加尼揵子论师名字“Giri”。“Abhayagiri ”意译成中文为“无畏山”。无畏山寺傍边佛足印上后来建了舍利塔。称为“无畏山塔”。
法显法师的时代在无畏山寺住着5000名比丘,而大寺则只住了3000名。法显法师提到在无畏山寺中有一个大佛像,“中有一青玉像。高三丈许。通身七宝焰光威相严显。非言所载。右掌中有一无价宝珠”。法显法师提到当时斯里兰卡首都的四条主要街道尽头都有讲法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铺施高座。道俗四众皆集听法。”
法显法师停留在斯里兰卡的两年时间里大多住在无畏山寺。较之于更忠实于传统教义的大寺,这座寺庙比较开放,可以接纳持不同部派思想的僧侣。法显法师有一天亲眼看到一位商人,用来自中国的一白绢扇供养无畏山塔,看到此景法显法师感动到泪流满面。可能是法显法师思念家乡的缘故。
法显法师提到当时的斯里兰卡佛教非常繁荣,有不少道行高深的高僧。有一位高僧在一个石窟里入定,老百姓说在他身边的老鼠和蛇居然能一起和平生活。因为他的慈悲心无量。

无畏山寺侧面
无畏山寺正面
4.有关贝多树的记载
法显法师在他的记载里面提到有关圣菩提树的情报。以前一位狮子国的国王天爱帝须(Devānampiyatissa)王求了印度的阿育王伽耶圣菩提树枝。因为圣菩提树下佛陀开悟后佛教信徒认为圣菩提树代表佛陀。因此佛教信徒喜欢在菩提树下供佛与做佛事。 在王城中有僧伽蜜多(Samghamittā)比丘尼携带的伽耶圣菩提枝,高度已经是65多米(20丈)。菩提树子下面建了一座寺庙,里面放一个坐佛像,全国的老百姓尊重这佛像和菩提树。
僧伽蜜多(Samghamittā)比丘尼请菩提树
菩提树
5.有关佛牙舍利巡游记载
在《佛国记》中法显法师提到关于王城中精舍与佛牙节。狮子国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是佛牙节。“城中又起佛牙精舍,皆七宝作……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十日,王庄校大象,使一辩说人,着王衣服,骑象上,击鼓喝言:‘菩萨从三阿僧祗劫,苦行不惜身命,以国、妻、子及挑眼与人,割肉贸鸽,截头布施,投身饿虎,不吝髓脑,如是种种苦行,为众生故。成佛在世四十九年,说法教佗,令不安者安,不对贿度,众生缘尽,乃般泥洹。泥洹已来一千四百九十七年,世间眼灭,众生长悲。却后十日,佛齿当出至无畏山精舍。国内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严饬巷陌,办众华香、俱养之具!’如是唱已,王便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孥,或作ㄦ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像,皆彩画庄校,状若生人。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然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乃还城内精舍。城内精舍至斋日则开门户,礼敬如法。”[②]
当时每年三月份举行佛牙节。佛牙舍利是斯里兰卡的国宝,供佛牙舍利则是国王的责任。
现代的佛牙节
6. 大寺(摩诃毗诃罗寺)与给阿罗汉的追思会
当时在阿奴拉达普拉”(Anuradhapura)另外的一座著名的寺庙是大寺(摩诃毗诃罗/ Maha Viharaya)。 位置是离无畏山七里的地方。里面住着3000位比丘。 法显法师在他的记载上,提到有关摩诃毗诃罗的一位高僧大德的隆重追思会。老百姓认为在摩诃毗诃罗住的一位高僧已经开悟,是阿罗汉。他圆寂后,国王到寺庙,安排了隆重的追思会。用檀香与其他的香木火烧了他的尸体,然后用他的舍利建了一座舍利塔。这位阿罗汉还在世的时候,法显法师并不知道他,是在他圆寂后才知道在摩诃毗诃罗有阿罗汉。
法显法师本来不知道在摩诃毗诃罗有阿罗汉,因此法显法师没取得机会阿罗汉还在活的时候拜访他。通过这个故事可知几个事情。摩诃毗诃罗是小乘佛教的寺庙,无畏山寺是大乘佛教的寺庙,因此两个寺院相互有矛盾的两个学派,因此法显法师从来没进去过摩诃毗诃罗交流。
7. 法显洞寺
斯里兰卡国内有关法显法师最著名的地方是法显洞。斯里兰卡西部省“布拉寺呐”(Bulathsinhala)有一座著名的寺庙叫“法显洞寺”。据斯里兰卡的古代传说,提到这是法显法师居住过的一个山洞。
法显法师去朝圣的另外一座苏摩那俱多山(圣足山)的佛足印的路上,经过这个的地方,在这里的石洞里面法显法师过了夜。因此,后来老百姓取的名字是“法显洞”。称该地为法显山,到了19世纪在这建了一座寺庙,称为法显洞寺。但法显本法师本人的记录上并未提及这个地方。
法显洞寺海拔120多米,石窟的高度140多米,长度80多米。这是斯里兰卡最大的自然石窟。根据考古家研究表明,这是38000到50000年之前古人类的住宅。现在这里主要有大卧佛与一个中斯两国友谊村。
现代的法显洞寺
现代的法显洞寺内大卧佛
中斯友谊村牌子
二、 法显法师在斯里兰卡取得的经典
法显法师西行最大目的是取比丘戒律经文,在印度取得了几本梵文经文,在斯里兰卡取得了律藏。在印度法显法师掌握了梵文和巴利文,可以自己修缮经文。法显法师在印度(天竺)和斯里兰卡(狮子国)取得了十一部[③]经文,具体如下:
(一)大般泥洹经六卷。
(二)方等泥洹经二卷(约五千偈)。
(三)摩诃僧祇律四十卷。
(四)僧祇比丘戒本一卷。
(五)杂阿毗昙心十三卷(约六千偈)。
(六)杂藏经一卷。
(七)綖经梵文,梵文。
(八)长阿含经,梵文。
(九)杂阿含经,梵文。
(十)弥沙塞戒,梵文。
(十一)萨婆多律抄,梵文(约七千偈)。
一共十一部,其中四部由法显从斯里兰卡携带回来中国的。这四部经典如下:
《长阿含经》(Dīrghāgama)(梵文版)
《杂阿含经》 (Saṃyuktāgama)(梵文版)
《弥沙塞律》(Mahīsāsaka vinaya)(梵文版)
《杂藏经》(Saṃyukta paṃcaya piṭaka)(梵文版)
根据僧祐的记录,在当时《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弥沙塞律》都没有译出,《杂藏经》一卷则已经译出。这四部分都是关于戒律的经典,法显法师的行程的目的是求律经。因此可以说他在斯里兰卡圆满成功自己的目的后值得回国。
三、佛国记对中斯的影响
法显法师归国后,对自己的西行取经的经历进行详细的记录,将经历过的事情和去过的地方具体地记录下来,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佛国记》,这本书又被称为《法显传》。在历代著录中,法显法师的《佛国记》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比如《佛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佛游天竺本记》、《释法明游天竺记》、《法明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法显记》等等。有的学者认为《佛国记》中对印度历史的记载,构成了印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佛国记》是中斯两国交流的一个有力证据。法显法师在《佛国记》中,记载了斯里兰卡当时的佛教情况与风俗、经济与政治情况、地理与历史信息。因此,对斯里兰卡来说《佛国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甚至在有些地方的记载,相比斯里兰卡的《大史》与《岛史》,《佛国记》的记载更为重要和详细。关于《佛国记》的评价,当地的学者意见如下:“法显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意志坚定、品格坚强,不达到目标就不放弃。在这个意义上,法显所取得的成就在古代旅行家之中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媲美。所有看到法显的传记的人都会认识到,他从行程开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他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全世界都获益匪浅。他不但对中国也对全世界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④]
四、结论
法显法师公元399年开始的西行取经的过程15年后才结束。之中这15年最重要的时间是在狮子国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因为法显法师的 取得成功的圣地是斯里兰卡。在印度取得了佛经,但法显法师的目的是求正真的律藏。他在印度知道了到了狮子国才能求得律藏的原版,因此他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在狮子国成功求得了律藏。
法显法师从中国到天竺的时候还没学过梵文或者巴利文,因此他到了天竺首先学习这些语言。所以法显法师在印度度过较长的时间,到了斯里兰卡可以直接抄写他所需要的经典。因此法显法师西行取经中,斯里兰卡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回到中国后,法显法师专注翻译佛经,并展开一系列佛教活动,推动中国佛教的发展,特别是他携带的律藏有利于中国僧团的稳定。其中,《佛国记》不仅仅是一本佛教的历史记载,对研究当时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历史、佛教、地理、社会情况、文化等等方面的学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东晋)法显著:《佛国记》,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版,2016年。
2.(梁)釋僧祐著,苏晋仁、萧錬子校注,《出三藏记集(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
3.(梁)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傅(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
4. Legge,James,.A Record of Buddhist Kingdom,(僧伽罗语版-译Madhursiri jayawardhana)Colombo. Sri Lanka, 2012.
5. Fahienge Deshatana Vartava, Prof. Wimal G.Balagalle, (1957) Second ed. 1999, Boralesgamuva,Sri Lanka.
6. 章巽著:《法显传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7. 郝唯民著:《法显大师与一带一路》(僧伽罗语版),科伦坡,斯里兰卡,2017年。
8. 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
[①] 参见耿引曾《以佛教为中心的中斯文化交流》,载《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474-486页。
[②] 章巽:《法显传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4页。
[③] 法显著:《佛国记》,中国旅游出版社版,2016年,第175页。
[④] Fahienge Deshatana Vartava, Prof. Wimal G.Balagalle, (1957) Second ed. 1999, Boralesgamuva, Visidunu, p.21.
作者简介:
释禅海法师(护照名Rev. Paranagama Gnanawimala Thero),男,1978年出生,斯里兰卡国籍,1993年成为沙弥,2000年受大戒,是Ranpokunagama(兰古冈)佛教中心寺当家。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
语言:僧伽罗语,巴利文,梵文,英文,日文,中文
目前在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广州)读博士(中国佛教史专业),同时也是华南师范大学和深圳本焕学院授课老师(给读博士和硕士的留学生讲巴利文)。
曾出版过Ranpokunagama Dharma Deshana 第一卷编辑 2013、日语作文集 2010、初学者日语字母培训 2010书籍。
释禅海法师非常热爱中国,中文说的很好,多年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在中国多次参加相关论坛、研讨会等活动,走访过各大寺院,对法显颇有研究,并于2018年7日至10日跟随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市交流访问团考察山西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