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书画影艺
国学讲堂
会员天地
入会申请
资料下载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书画影艺
国学讲堂
会员天地
入会申请
资料下载
关于我们
热门学术
杨治平:临汾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厉害老汉(之三) ——“尧”是临汾历史上获得赞誉最高的人物,之后恐怕就要算法显了
杨治平:临汾历史上有这样厉害老汉(之二) ——法显79岁回到汉地,到86岁圆寂,建立了影响深远的“三大功业
杨治平:临汾历史上有这样厉害老汉(之一)——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称他为“中国的脊梁”
冯春海:以大格局姿态弘扬法显精神
袁维学:一带一路的拓荒者——法显
石耀辉:法显是真正的“一带一路”第一人
冯巧英:寻访法显故里
侯慧明:法显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影响
释禅海:浅谈法显大师到狮子国的目的
方立天:法显是爱国爱教的楷模
季羡林谈佛-法显
袁维学:法显故里探究
来源: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日期:
2018-10-25
点击:
8
属于:
学术论坛
法显故里探究--袁维学
袁维学
法显(约334-420),我国东晋时代的一位高僧,一带一路的拓荒者。
法显感慨戒律残缺,决心亲往天竺(印度)取经求律,瞻仰佛迹,“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他于公元399年以65岁高龄毅然偕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途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没有路径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大沙漠,翻越崖岸险绝、壁立千仞、临之目眩的葱岭……倍尝艰辛,游览了30余国,历时14载。与他一同西行的先后有10人,或半途折回,或病死异国,或久留不还。只有法显一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终于完满夙愿,由海路携经而归。回国后,抵建康(南京)与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直接从梵文译出《大般泥洹经》等经律,开创了把梵文佛教经典直接译成汉文的先河。并把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佛国记》一书,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最后圆寂于荆州(湖北江陵)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法显的足迹所至,不仅汉之张骞、甘英未到,就连西晋之朱士行、东晋之支法领也未涉足。他是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径而返的第一人。中外学者对他的壮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帕拉纳维达在谈到有史以来访问斯里兰卡的中国人时,也首推法显,称誉他为“伟大的旅行家”。印度尼西亚学者甫榕•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说,法显的《佛国记》关于耶婆提的描述,“是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法显的游历,扩大了中国和南亚诸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与这些国家的友谊。南亚诸国在提及与中国的友谊和交往时必谈到法显。法显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友好使者。
法显是哪里人氏?
关于法显的籍贯,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法显法师传》、梁·慧皎《高僧传·法显传》,均载“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 其它典籍在谈及法显故里时,大多以此为据,故而法显是平阳武阳人,确凿无疑。且僧祐(445-518)和慧皎(497-554)与法显(334-420)基本上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他们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平阳郡在哪里
《汉书》地理志载:“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平阳,旧尧都,侯国。杨(故城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故杨,侯国。端氏(故城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三十五里端氏镇),韩、魏、赵既为诸侯,以端氏封晋君也。永安(故城在今洪洞赵城镇),故霍,伯国。霍山在东。蒲子(故城在今山西隰县西南)、狐讘(故城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襄陵(故城在今山西临汾东南十五里。),公国,相。绛邑(故城在今山西曲沃县东,今绛县西北),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濩泽(故城在今阳城县西泽城村),析城山在西南。临汾(故城在今山西新绛东北二十五里),公国,相。北屈,壶口山在东南。有南屈,故称北。皮氏(故城在今山西河津县),故耿国。”《晋书·地理志》中关于平阳郡的记载基本与此相同。
平阳郡置于三国曹魏齐王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陈寿《三国志·三少帝纪第四》载:“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仍属司州,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尧都区)。
《平阳府志·清音亭记·孔尚任》载:平阳府何以叫平阳?吕梁山脉在临汾的余脉叫姑射山,就是庄子所说“邈姑射有神人居也”的姑射山,姑射山往南的余脉叫平山,山下一泉名平泉,泉涌成河叫平水,临汾在平水之北(阳),所以叫平阳,又因滨临汾河,所以叫临汾,这就是平阳、临汾名称的由来。“平阳”当在今临汾市西南一带。
《隋书·地理志》:“临汾,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平阳郡辖地相当于今临汾市全境及晋城市阳城、泽州、沁水,十二县。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今隰县境内)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十六国时平阳郡脱离司州属并州。其时,平阳郡境内是否有过武阳县,无史籍可据。那么,武阳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在哪儿?
武阳在何处
西晋
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
南京
)的
司马睿
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
东晋
,与
长江以北
先后建立的十六个少数
民族政权
形成
分庭
对抗之势,持续100余年。法显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后赵石弘延熙元年,公元334年),出生地其时应该属后赵管辖。后赵(319年-351年)是
十六国
时期
羯族
首领
石勒
建立的
政权
。历经七主,共享国三十二年。当时处于战乱时期。行政区划常有变更。法显的出生地平阳武阳在哪里呢?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巽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著作《法显传校注》中,首次提出平阳武阳为山西临汾之说。章巽在序中说:“晋及十六国时平阳郡所属惟有平阳县而无武阳县,当时平阳郡内亦未闻有武阳之地名,武阳或为平阳之误,故《历代三宝记》等即称之为‘平阳沙门’。当时平阳郡治所就在平阳县,县城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法显的出生地可能即在此。”
平阳在今临汾地区已无异议,如上所述。武阳在何处尚无定论。但“武阳或为平阳之误”的说法,不敢苟同。《出三藏记集·法显法师传》的作者僧祐和《高僧传·法显传》的作者慧皎与法显仅相差百十来年,他们不至于把地址搞错或误写。
“武阳”却有其地。南朝僧祐首次提到武阳,也就是说东晋和南朝时存在“武阳”。 唐朝时“武阳”依然存在。 《新唐书-地理志》载:绛州绛郡,县七。有府三十三,曰新田、太平、正平、武城、长社、大乡、垣城、涑川、绛川、盖松、凤亭、延光、平原、高凉、神泉、桐乡,万泉、翼城、皮氏、董泽、零原、石池、延福、永康、景山、周阳、夏台、古亭、崇乐、绛邑、长平、武阳、蒲邑。“武阳”唐时是绛郡的一个府。
唐沿隋制,实行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朝廷在全国设立几百个驻兵之地,称为“军府”。军府一般以驻地命名,绛州“武阳府”显然驻地在武阳。唐代绛州的北境在西晋时属平阳郡的南境,因此唐代的这个“武阳”应该就是西晋平阳郡的“武阳”,即法显的故里。
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襄陵、翼城七县。这七个县中“武阳”所在地最大的可能性当属襄陵。
《旧唐书》地理志载:襄陵,后魏擒盛县。改为襄陵,取汉旧名。属晋州。元和十四年,属绛州。
根据《襄陵县志》和《襄汾县志》记载:襄陵县,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建县,以晋襄公陵墓命名,故名襄陵。属河东郡。新朝王莽(公元9年)改名干昌,东汉(公元25年)复名襄陵,仍属河东郡。三国时(公元220年),县入曹魏,属平阳郡。西晋(公元266年),仍属平阳郡。十六国时(公元304——385年),前赵刘渊于308年建都平阳(今尧都区金殿镇),县属之,并将浮山地划入襄陵县。之后,相继入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后燕,386年入北魏,均属平阳郡。辖现
襄汾县
西、北部大部分地区。故治在山西
襄汾县
襄陵城东南三十五里古城庄。现同
太平县
合并为
襄汾县
,降为
襄陵镇
。
古人为屯兵练马,在距离金殿南三里的襄陵北街修建屯兵海城,史称陶唐金城或刘渊城、屯兵城。因有晋水(晋母河、平水)流经其南入汾,且为兵营所在地,故当时人称为“武阳”。“武阳”既非县名,亦非乡名,而是地域名,唐时为军府名。此前亦或如此。
梁-慧皎《高僧传·法显传》载:“
释法显
,姓龚,平阳武阳人。有三兄,并髫龀而亡,父恐祸及显,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以送还寺,信宿便差。……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谷,诸沙弥悉奔走,唯显独留,语贼曰:‘若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
根据记载,法显出生地需具备四个条件:一、该地必须在平阳郡;二、法显家的附近需有寺院;三、法显所在的寺院周边应该有水田,种稻;四、法显所在的寺院必须较大,有数百僧众。
襄陵基本具备了这些条件。襄陵隶属平阳郡,在唐时曾属绛州绛郡,也就是“武阳府”所在地。1954年,
襄陵县
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隶属于山西省
临汾
市。襄汾县佛教传入历史较长,目前所知是临汾佛教传入最早的区县。从1983年在襄汾县佛教普净寺大殿左侧废墟中发现的明代成化元年(1465)残碑碑文可知,普净寺的前身南史寺可能始建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七年(64),这是佛教传入襄汾最早的年代。在襄汾县汾城镇北膏腴村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造像碑》,碑文表明当时襄汾佛教信仰者已经十分普遍。十六国时期佛教盛行,该地是后赵所在地,佛教更为兴盛。
旧襄陵城北门内东侧有一座
历史
久远的古老寺院名为北寺。法显可能在此寺出家。该寺
历史
上多次被大地震破坏,经屡毁屡修。原寺(当地人称旧北寺)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八月一日地震时损毁,其后建起了新北寺(亦称卢舍院)。旧北寺的面貌已无可考,但在原基础上重修的新寺(当地人称新北寺)规模就相当可观。当时僧人应该众多。
襄陵自古就属于中原地区,既不受沿海台风侵袭,又无大西北狂风暴雪,常年气候温和,又有平水晋母之源,加之梅月泉、冒水泉、黑水泉、南濠泉、疙瘩泉、坡儿泉等,水源极其丰富,有水稻种植的历史。北寺的僧众种植水稻。寺附近有河流。寺后面、西面、东面皆有水田,统为僧田。寺前有打谷场。
新北寺西侧还有一个寺院,名为“
圣寿寺
”。据当地人说“
圣寿寺
”就是为纪念法显而建造的。据平阳《方志丛书·宗教版》载,“圣寿寺”始建于魏永安二年(529), 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遭遇大地震,其后又多次遭到地震毁坏,宋咸平三年(1001)又重新建起了宏大的圣寿寺。
法显在当地受到广泛传颂。僧俗都非常敬仰这位老乡高僧。“浇
雪山
”就是圣寿寺为纪念法显功业而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佛事活动。这个活动已成了当地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腊八日,北街村民都要举办“浇雪山”活动,相沿成俗,一直坚持到20世纪60年代。为了弘扬法显精神,如今当地又延续数年举办此项活动。
襄垣绝非法显故里
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其1935年出版的《法显传考证》中第一次提出法显的出生地是“襄垣”,但未述其缘由。其后,不少人寻求了许多证据和理由来证明法显是襄垣人。
襄垣历史悠久。
战国时期
,
周贞定王
十四年,归晋侯
赵襄子
领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
周安王
姬娇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首置
上党郡
,郡治襄垣城。《晋书·地理志》载:“上党郡秦置。统县十,户一万三千。潞、屯留、壶关、长子、泫氏、高都、铜鞮、涅、襄垣、武乡”。 襄垣在晋时属上党郡。
有两点就足以证明法显不是襄垣人:
一、法显出生于平阳郡,而襄垣从未属于平阳郡。
二、襄垣属于浊漳河流域,在明清以前的历史上没有种植水稻的记录。其实第一点就足够了。
其他有最多理由也都苍白无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退一步说,法显出生于襄垣,襄垣是个很有名的地方,南朝学者僧祐、慧皎不会不知道这个地方,不会不提襄垣,而提襄垣下面的“午阳”或“五阳”,而且误写成“武阳”。这样的低级错误,两位高僧绝不会犯。
法显在赴天竺求法以前,已在各地寺院生活了60余载。襄垣县与临汾咫尺之遥。他到襄垣的寺院里修行或进行佛事活动是完全可能的。法显在襄垣进行过佛事活动,不能说襄垣就是其故里。
2018.10.22
作者:袁维学,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首席专家。2019斯里兰卡国际法显文化荣誉奖获得者。
袁维学先生长期在文化部外联局工作,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事业。曾任中国驻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使馆文化参赞。在中国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中获特别金奖,并被命名为“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他发表多篇论文和出版多本小说,被收入《新世纪翰墨艺术家经典》、《书坛画苑名人佳作选萃》、《世界名人录》等书中。2001年曾获巴基斯坦总统“杰出成就奖”。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现任文化部老干部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袁维学先生从1987年就开始研究法显,于1992年完成了4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灵鹫山—东晋高僧法显传奇》的创作。2017年12月把《灵鹫山》更名为《法显》再次出版。
上一学术:
冯巧英:寻访法显故里
下一学术:
段建国:关于长篇章回小说《法显》一书的看法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有惊喜!
联系我们
联系人: 冯先生
手机: 13466642166
邮件: faxian418@163.com
地址:临汾市解放西路51号
微信
微博
QQ咨询
facebook
底部导航
新闻资讯
法显文化
学术论坛
国学讲堂
书画影艺
资料下载
关于我们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创建了法显文馆,在2018年9月与斯里兰卡龙华书院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并利用法显文化这一特殊纽带,共同为临汾市和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市牵线搭桥,成功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晋ICP备18008816号
技术支持:
科瑞科技
首页
拨号
学术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