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长安出发和崂山登陆时间考
作者:韩文元 2021.8.28
一、前言
研究法显,用古籍资料考证
现在研究法显,需要查找大量的古籍资料。《资治通鉴》编年体,及史书为我们研究《佛国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国家之史记,为国家之重器,治国之本也。以史为鉴,治国之要。宋称为《资治通鉴》。故纪年,大事,不能错。
我们研究法显《佛国记》,必须把法显游记年份搞清楚。
正视史料,不能回避
我们研究法显,要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正视真实史料,不能回避。
如法显青岛登陆后到南京,途经彭城(徐州)建龙华寺。有许多法显天竺取经归来路线图,就没有标出彭城。
考古考古,不断挖掘,不断的补充完善。
如果没有前辈考古学家的成就,就没有今天的成果。我们要继承前辈考古学家的成果,进行补充完善。我们是踩着前人的肩上,进行考古挖掘的。
我们要响应习近平重要指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习近平指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能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法显《佛国记》研究清楚,把法显游记年份搞清楚。以慰先人,泽被后世。
今天把我对《佛国记》法显游记年鉴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之。
第一篇 《佛国记》游历时间
法显天竺取经,其游历时间,法显在《佛国记》中已记载很清楚了。因宋代以前全是手抄本,容易抄写错误,出现“错字”、“漏字”、“断章取义”。造成真假难辨。
古代先贤,及近代专家学者,都对法显游历时间进行了考证。最终有两种不同说法。
著名的历史学家及词典、辞海论证结果,摘录如下:
(1)岑仲勉(1934年)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3年8月26日(义熙九年七月十四日)
(2)足立喜六(1935年)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3)汤用彤(1937年)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4)章巽(1985年)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5)词典、辞海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正确结论: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公元412年9月5日,崂山登陆。
《佛国记》中记载游历时间,是用夏坐来记事的。专家学者已达共识,只是推断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我们用史料事实,来验证这两种观点。
就夏坐纪年,我们作一细致的分析,用史料佐证,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法显夏坐记事
1、论夏坐
夏坐通常称为安居,意译为雨期,又名结夏、坐腊、结制等,为佛教僧团的修行制度之一,指佛弟子于一定的时期内,禁止外出活动,聚居于一定的处所,致力于道业的修行和增长,名为安居。
夏坐指的是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的行为,也叫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或安居。
坐夏: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坐雨安居”。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大唐西域记》卷第二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
根据中国夏季雨水季节,中国及日本之僧徒,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
《佛国记》:“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舶上安居。”
2、《佛国记》用每年一次的夏坐,来计算其行程
(1)法显以夏坐次数,来记录天竺取经的时间年数,及记事描述。
(2)郦道元以水系河流的顺序,来记录沿岸的景物,风土人情,记事遗存。
(3)孙悟空用吃了几回桃子,用桃子成熟几回,来记录年份。
法显记载每一次夏坐,来记录行程。一次夏坐,即为一年。
法显对一年一次的夏坐,记录最清楚,是法显西行天竺取经,最好的记录。因夏坐要三个月,在人的大脑中印象最深,不用记录,也不会忘记。
法显到中天竺巴连弗邑以后,因记事太多,直接用年数记述,不说具体的夏坐了。
三年,即三次夏坐;二年,即二次夏坐。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
P.9 “盖安居者,每岁一行之。显师未到天竺前,凡安居皆特书,吾人由此可略窥其经行岁月也。”
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阐述:
“虽在旅行中,法显每年必严行安居。故依安居之时期。得计算其行程。”
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姚兴弘始元年,己亥),公元399年春,自长安出发,在乾归国第一次夏坐(公元399年),经历十四年,归国途中,在商船上第十四次夏坐,于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闰六月),即公元412年9月5日,在青州长广郡崂山登陆。去建康,途经彭城,在彭城第十五次夏坐,夏坐讫,遂到建康道场寺。
法显于后秦姚兴弘始元年(399)的三月,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起,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
P.30
《法显传》云:“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船上安居”。
据此,则可知矣。虽在旅行中,法显每年必严行安居, 故依安居之时期,得计算行程。
法显长安出发,“至乾归国夏坐”,此次夏坐,为旅行中之首次,由隆安三年(399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
P.6 (隆安三年,己亥,399年)本年应为弘始元年。按梁慧皎《高僧传》记载,《法显传》:“显以晋隆安三年,发自长安”;《慧嵬传》:“嵬以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显师确于本年出行,当无异议。
第二篇 长安出发时间考
【史料记载】
1、《佛国记》(东晋)法显撰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已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简称《祐录》。
《出三藏记集》传下卷 第十五
“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
3、《梁高僧传》梁慧皎撰
梁慧皎撰《梁高僧传》卷三《法显传》。
《高僧传》卷第三
“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
4、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 第二卷
“沙门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也。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晋安帝隆安三年岁次己亥。历游印度敬奉灵迹。”
---以晋安帝隆安三年岁次己亥
5、《开元释教录》卷第三
高丽藏《开元释教录》卷第三 佛陀跋陀罗 沙门昙摩
高丽藏《开元释教录》卷第三 佛陀跋陀罗
《开元释教录》卷三
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国人。
又沙门法显于天竺所得僧只梵本,复请贤译。贤从安帝隆安二年戊戌。讫宋永初二年辛酉。于杨都庐山二处。译华严等经总一十三部。并究其幽旨妙尽文意。贤以宋元嘉六年泥洹。春秋七十有一矣。
----安帝隆安二年戊戌
说明:① 隆安(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
隆安(或作崇安;397年---401年)是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第一个年号,共计5年。隆安在一些古籍中又写作“崇安”,这是为了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而改称。
纪年表
地节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公元 397年 398年 399年 400年 401年
干支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隆安元年(397年),隆安二年(398年),隆安三年(399年)
隆安四年(400年),隆安五年(401年)
② 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戊戌。向后推一年,为隆安三年(399年),己亥
③ 弘始: 弘始(或作洪始;399年九月--- 416年正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文桓帝姚兴的第二个年号,共计18年。
公元纪年对照表
弘始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公元 399年 400年 401年 402年 403年 404年 405年 406年 407年
干支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弘始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公元 408年 409年 410年 411年 412年 413年 414年 415年 416年
干支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从公元纪年表,可查出,弘始元年,399年 己亥; 弘始二年,400年 庚子;
弘始十八年,416年 丙辰。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三
沙门昙摩。晋翻云法。善于律学。以安帝隆安四年庚子三月二日。于杨都尚书令王法度精舍。沙门释僧遵等二十余德。请译杂问律事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齐差殊甚要须善防护。
----以安帝隆安四年庚子三月二日。
说明:“以安帝隆安四年庚子”,向前推一年,则安帝隆安三年(399年)为己亥。
故法显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时为后秦“弘始元年,己亥”。
农历起源
(一)农历
中国目前通用两种历法,一种是公历(又称阳历),另一种是农历(又称阴历)。
阴历又称夏历、农历,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农耕时期使用,最早使用于夏朝前,所以又叫夏历。农历又称阴历,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历法。中国所有的传统节假日都是以农历时间为准。
中国古人历法只用农历
己亥年、甲寅年,岁在寿星,这是大家历史课上不得不知的年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无法探知的年份,例如弘始元年,或晋隆安三年,安帝隆安三年,只有换算成公元纪年之后,才能知道距离现今多少年了。
岁星纪年:岁在寿星(丙辰)。
干支纪年(干支和朝代相配):弘始元年,己亥;晋隆安三年,己亥。
中国古人历法只用农历,而纪年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干支纪年,另一种是年号纪年。
在我国通常采用天干地支和年号纪年法。
我国历史上采用的几种纪年法
一、王位纪年
以王公在位的年次为序纪年。这种纪年法在先秦文献中可看到。如:《左传》鲁隐公元年,鲁庄公十年等就是王位纪年。
二、星岁纪年(包括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1)岁星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岁在寿星。
(2)太岁纪年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这种纪年方法在《吕览》、《楚辞》中可看到。
三、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从有文字开始就使用了,据考证有近4000多年的历史。
天干地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为天干,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为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干支纪年,如“甲午”、“己亥”等60个不同称谓表述每一年,如399年是己亥年。
60年称一个甲子。60年一循环,称六十花甲子。这60个年称谓,依次循环,周而复始。
(二)阳历
公历又称阳历、西历、新历。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
公元元年,也称公历编年,或基督编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我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曾经的时刻称公元前多少年(宗教中也称“主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刻称公元多少年(主后多少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清朝末年,随著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进步报刊已经开始在出版的报纸上,使用光绪
××年××月××日,并西历××年××月××日的字样。辛亥革命后的民囯建立,在计时上正式确定阳历的使用,即西历、公历。
(三)公元元年
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kàn)元始元年,这一年为中国辛酉年鸡年。
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是西方以基督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
“公元”又称“西元”,是西方的一种纪年方法。
“元”是首或开始的意思,从公元元年以前,叫“公元前”,公元元年以后开始新的纪元。
《佛国记》年号问题
中国古代历法只用农历,不用阳历。如《佛国记》、《资治通鉴》等古籍,没有阳历记载。
古代纪年,君主年号与干支并用。现代则公元与干支并用。
P.83—P.84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指出:
《佛国记》“弘始二年岁在己亥”与“是岁甲寅”“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前人于此两点,均理解不清,故涉及年代讨论时,便陷魔障。有纪年及干支数。
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99年);岁在已亥(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
弘始年,岁在己亥,隆安三年,都正确无误。那么,只有弘始元年,为399年。所以,“弘始二年,则是庚子”。
古代用农历纪年,不用阳历。阳历是今人纪年用法。
《佛国记》“弘始二年”“二”为“元”抄写之误。
关于“弘始二年”错误。前人早知错误,只是仍保留原版。
结论:法显长安出发时间为399年
【史料佐证】
明清时期,先贤就指出《佛国记》“弘始二年”错误。
明崇祯《佛国记》秀水沈士龙跋
书佛国记后记:“至于书中所载,亦有不可不为表辩者,如云弘始二年,是姚兴纪年,乃晋安帝隆安四年也”。
四库全书《佛国记》提要:“然六朝旧笈,流传颇久,其叙述古雅,亦非后来行记所及。存广异闻,亦无不可也。书中称弘始三年(为二年,抄写错误),岁在己亥,案《晋书》姚苌弘始二年,为晋隆安四年,当称庚子,所纪较前差一年。”“今仍其旧文,以从阙疑之义焉。”
“弘始二年”,为弘始元年,四库全书《佛国记》版本,已阐明。“三年”,抄写错误。
已说明“弘始二年,为晋隆安四年,庚子”差一年。
“己亥”没有错,梁僧祐“晋隆安三年”没有错。所以,“二年”错误。
《佛国记》错误很多,后人已更正,只是弘始二年,“二”没有改。
《佛国记》不同的版本,内容有变化。如“到”,已更为“劉”,“留”。
《佛国记》版本,要加上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慧皎《高僧传》等,进行校对。
芩仲勉、足立喜六、汤用彤、杨守静、章巽等历史学家,都认为法显长安出行于公元399年。即晋安帝三年。
(一)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论述
自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1.长安出发(399年)
P.6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证》:“(晋隆安)三年,己亥(弘始元年---三九九年),春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认为法显长安出行于399年。
姚兴弘始元年(399年)己亥,即为隆安三年(399年)己亥
丁谦《佛国记考证》云:“其二年 ,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也。”
p.4
姚兴改元弘始,《佛国记》“弘始二年岁在己亥”,则本年应为弘始元年。
则弘始元年当隆安三年己亥。二年当隆安四年庚子。故以己亥为弘始元年。
(李兆洛《纪元编》“弘始一作洪始,己亥,十七”,以己亥为弘始元年。)
姚兴改元弘始,姚兴改元之命,确于本年发布。《佛国记》文“弘始二年岁在己亥”,则本年应为弘始元年。
弘始元年,当隆安三年己亥。二年,当隆安四年庚子(李兆洛《纪元编》“弘始一作洪始,己亥,十七”亦以己亥为弘始元年)。我国改元之法,向有二种:一改元后即于是年称元年者;二改元后逾年始称元年者。姚兴改元弘始,确于本年发布。
P.6
在法显生活的时代,印度还没有印刷术和造纸术,经卷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又被称为贝叶经。
2、法显发迹长安,本年应为弘始元年。
慧皎《高僧传•法显传》“显以晋安帝三年,发自长安。”
慧皎《高僧传》卷十一(晋长安释慧嵬传)载,慧嵬“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
“弘始二年”应改为“弘始元年”。“弘始”为后秦姚兴的年号。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高僧传》卷三、《历代三宝记》卷七、《大唐内典录》卷三、《古今译经图记》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三等记载,法显是于东晋隆安三年自长安西行的。东晋隆安三年,为后秦弘始元年。而此年即公元三九九年,399年为己亥岁,正符合法显的记载,因此,公元399年,弘始元年,是正确的。
(二)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阐述
P.30 “虽在旅行中,法显每年必严行安居。故依安居之时期。得计算其行程。”
首次夏坐,是晋隆安三年(399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法显发迹长安,必在隆安三年三月中旬。因长安至乾归国,行程需一个月。
412年崂山登陆,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提出,“法显于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漂抵崂山之南岸”。 汤用彤,章巽,等学者认同。词典,辞海都是公元412年。
足立喜六引用资料广博,考证缜密。认为法显公元399年长安出发。依梁慧皎,梁僧祐记载“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始发长安。
弘始元年岁在己亥:弘始为后秦年号,己亥为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等,记载:法显晋隆安三年(399年)己亥 法显发迹长安。
依《晋书》,后秦姚兴改元弘始,时在隆安三年九月,实法显发跡长安后之事也。
弘始二年,“二”为“元”抄写之误。
(三)章巽《法显传》校注
p.36
弘始元年岁在己亥:“弘始元年”,今传世各本《法显传》皆作“弘始二年”。
按:弘始为后秦姚兴年号,其元年当东晋隆安三年,二年当隆安四年。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高僧传》卷三、《历代三宝记》卷七、《大唐内典录》卷三、《古今译经图记》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三等,皆谓法显以东晋隆安三年自长安西行。隆安三年,当公元399年,正是己亥岁,故此处“弘始二年”当为“弘始元年”之误,今改正。
第三篇 《佛国记》夏坐年鉴
一、法显十五次夏坐
我们确定法显西行取经,自长安出发的起始时间为弘始元年,己亥年,公元399年。
《佛国记》记载法显十五年夏坐时间依次为:
1.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耨檀国。
“夏坐”指的是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这是法显离开长安后第一次夏坐,时间是399年。(乾归国,今甘肃兰州 )
2. 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敦煌。
在这里夏坐,这是第二次夏坐,时间是400年。(张掖镇,今甘肃省张掖县)
3. 入葱岭山,到于麾国安居。安居已止,行二十五曰,到竭叉国,
在于麾国安居。这是法显的第三次夏坐(安居),时间是401年。(于麾国)
4. 向佛影那竭国。法显等住此国夏坐。坐讫,南下,到宿呵多国。
法显在这里第四次夏坐,是公元402年。(乌苌国)
5. 南到罗夷国。近有三千僧,兼大小乘学。住此夏坐。坐讫,南下行十曰,到跋那国。
法显住此夏坐,这是他西行后第五年夏坐,公元403年。(罗夷国)
6. 法显住龙精舍夏坐。坐讫,东南行七由延,到罽饶夷城。
法显住龙精舍夏坐,这是他西行第六年的夏坐,时为公元404年。(僧伽施国)
7—9. 从波罗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法显又回到巴连弗邑,学梵书、梵语,亲自抄写戒律。因为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不得不躬亲抄写了。他在此住了三年,是法显西行后的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夏坐,即义熙元年、二年、三年,公元405年、公元406年、公元407年。(摩竭提国,巴连弗邑)
10—11. 到多摩梨帝国,即是海口。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到多摩梨帝国,是海口。法显在此住两年,写经及画像。为法显第十年、第十一年夏坐,此当为义熙四年及五年,公元408年、公元409年。(多摩梨帝国,今孟加拉国)
(多摩梨帝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的塔姆卢。古时位于恒河入海口,为印度东部重要港口所在。)
12—13. 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又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
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法显住了两年,是第十二年、第十三年夏坐,当为义熙六年及七年,公元410和411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14. 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停此国五月曰,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以四月十六曰发。法显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
法显在此船上安居,为法显西行后第十四年,即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之坐夏。(中国南海)
15. 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自发迹长安之年(公元399年)计算,此为法显西行第十五年,即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之夏坐。(彭城,今徐州)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法显在彭城(徐州)夏坐,并在彭城北郊泗水西岸桓山首建龙华寺,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苑珠林》有法显到彭城(徐州)的记载。
二、芩仲勉“法显游历年份”计算错误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中“巴连弗邑”年份错误
1、《佛国记》原文
(1)从波罗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祗众律》。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祗洹精舍传其本。
复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复于此众中得《杂阿毗昙心》,可六千偈。又得一部《纟延经》,二千五百偈。又得一卷《方等般泥洹经》,可五千偈。又得《摩诃僧祗阿毗昙》。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到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2)摩梨帝国,即是海口。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3)“狮子国”,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又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
法显在中天竺,用年记载夏坐次数
到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摩梨帝国,即是海口。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狮子国,法显住此国二年,
2、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在“到巴连弗邑三年”出现错误
法显住此(巴连弗邑)三年,芩仲勉写成四年了。多了一年,下面年份错误依次后推。
原文摘录如下:
P.60芩仲勉原文:
义熙元年,乙巳(弘始七年,公元405年),从此东南行十二由延,到诸梨车欲遂佛般泥洹处。 (注:多算了这一年)
P.72 原文
二年,丙午(弘始八年,公元406年),住巴连弗邑。
三年,丁未(弘始九年,公元407年) 住巴连弗邑。
四年,戊申(弘始十年,公元408年),住巴连弗邑。
道整乐居天竺,留不归。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
由此后推:法显“九年,七月十四日”崂山登陆
3、芩仲勉“法显崂山登陆时间”错误
P.81原文
九年,癸丑(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住耶婆提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以四月十六日发,东北趣广州,……又经十二日,至七月十四日,抵长广郡不其县牢山南岸。
法显住“巴连弗邑”三年,芩仲勉写成四年了。多了一年,故造成后面年份依次错误。
芩仲勉错误的说“九年,癸丑(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七月十四日,抵长广郡不其县牢山南岸。”
三、章巽“巴连弗邑,法显住此三年”论证
摩竭提国,巴连弗邑,法显住此三年
章巽《法显传校注》云:
P.138(摩竭提国,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故”,镰本无此字。法显前文之记夏坐,止于西行后第六年即公元404年,在僧伽施国龙精舍之夏坐。依足立氏书(192页)之解释,“故法显住此三年”句,可推算作法显西行后之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二年(公元406年)、三年(公元407年)。
四、正确崂山登陆时间
(1) 法显崂山登陆正确时间:
义熙八年,壬子,七月十四日(阴历,闰六月)。
阳历公元412年9月5日。
(2)足立喜六(1935年)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3)汤用彤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4)章巽(1985年)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5)词典、辞海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插图: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闰六月),是公元412年9月5日。根据寿星天文历表 ,可查出阳历日期
第四篇 法显崂山登陆时间考
芩仲勉、足立喜六、汤用彤、章巽、杨守静等历史学家,研究法显《佛国记》付出了毕生精力,为考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法显崂山登陆年鉴,历史学家有二种观点。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研究,不断找出证据。最终认定法显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法显崂山登陆。
一、芩仲勉“413年崂山登陆”错误
中外考据家,考证《佛国记》资料简述之。
芩仲勉观点错误之处亦简述之。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
1934年出版,民国二十三年
法显399年长安出发,(三年,己亥,弘始元年,三九九年)
413年崂山登陆
分析: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证》几点错误
(1)法显在巴弗连邑“四年”错误
法显在巴弗连邑“三年”,芩仲勉错误写成“四年”,多加了一年。
后面的错误,由此产生。
(2)413年崂山登陆错误
芩仲勉认为法显长安出行于399年。按照法显每年一次夏坐计算,应该是412年在崂山登陆。芩仲勉巴弗连邑“四年”错误,依次向后推出的年份全错,造成413年崂山登陆错误。所以,413年崂山登陆错误。
【点评】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1934
(1)提到《水经注》引《法显传》的部分内容。但芩仲勉没有见到《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部分,此部分内容详细记载法显在彭城桓山持龙华图首建龙华寺。实属遗憾。
(2)有《法苑珠林》记载法显到彭城故事。没有提到《菽园杂记》记载桓山龙华寺的内容。
(3)没有提到《资治通鉴》记载“刘兖青州”刘道怜的内容,无法解释《佛国记》“刘兖青州”。故此资料不全,翻译验证错误。
(4)错误地把法显安排在青州一冬一夏。青州刺史,安排在刘敬宣身上。
(5)法显住此“巴连弗邑”三年,芩仲勉写成四年了。多了一年,下面年份依次错误后推。错误的推出法显413年崂山登陆。
【史料记载】
《水经注》记载桓山龙华寺
桓山,秦梁洪,是确定徐州龙华寺遗址位置的两个地标性景点。桓山东临古泗水,
桓山西麓的今嘉福寺,就在泗水 西岸。请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 泗水。
四库全书《水经注》卷二十五 泗水:桓山,龙华寺,秦梁洪
明嘉靖《徐州志》州境图 桓山 汴泗交汇
明万历十九年《河防一览图》 洞山(桓山),秦梁洪 漕黄交汇处
《河防一览图》系明代著名治黄专家潘季驯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编制。
今桓山司马桓魋石室内景
桓山龙华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洞山村
说明:(1)明嘉靖《徐州志》州境图,桓山东临泗水; 汴泗交汇,在彭城东北角。
(2)明万历十九年《河防一览图》,洞山(桓山),桓山脚下东南500米秦梁洪,漕黄交汇处,在垞城。
此图洞山即桓山,古泗水河道在桓山东面。《河防一览图》徐州段,黄河改道,汴泗交汇北移至垞城。。
垞城:明以后作茶城。在今江苏铜山县西北二十余里。元、明以前城东临泗水。《元和郡县志》:“兖州人谓实中城曰垞。”盖南北朝时戍守要地。后为运道所经。明嘉靖、隆庆间,黄河北徙,遂为漕、黄交会之冲。后运道东移,茶城仍为要冲。
二、法显“412年崂山登陆”正确
1、(日)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
1935年出版,昭和十年十一月
法显399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412年崂山登陆(在巴连弗邑,住三年)
足立喜六注释:住此三年,法显在僧迦施园龙精舍,自夏坐之后,不再记载夏坐事。
自僧迦施国夏坐以后,所需约一年,如与其后滞在巴连弗邑之年月合算,则可视为“住此三年”。即在义熙元年(405年),二年(406年)、三年(407年)也。
提出刘兖青州为刘道怜。
缺少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
错误地把法显一冬一夏,安排在京口,并在京口夏坐。
2、汤用彤《评(考证法显传)》
1937年,《评〈考证法显传〉》刊载《微妙声》第三期
法显399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412年崂山登陆(在巴连弗邑,住三年)
汤用彤提出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显到彭城建桓山龙华寺。
论证《资治通鉴》:刘兖青州刘道怜,请法显到彭城,在彭城夏坐。
汤用彤曰:“按法显归国后,首次夏坐不在京口,实在彭城。”“但因彭城以南,均属晋土,自此发迹下都,其事顺便,故于九年遂南下,约在秋冬之际到达也。”
------自此发迹下都(则彭城为上都,建康为下都)
3、章巽《法显传校注》
1981年出版
法显399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412年崂山登陆(在巴连弗邑,住三年)
章巽提出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显到彭城建桓山龙华寺。
论证《资治通鉴》:刘兖青州刘道怜,请法显到彭城,在彭城夏坐。
三、刘法(兖)青州考
《佛国记》“刘法(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刘法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是在彭城夏坐,法显在彭城持龙华图首建龙华寺。法显天竺取经归来,到彭城并亲自寻找吴苍鹰。
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记载桓山龙华寺;唐《法苑珠林》卷九十九记载法显到彭城寻访吴苍鹰的故事。
刘兖青州是兖州青州二刺史刘道怜官称,见《资治通鉴》记载刘道怜。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六卷
义熙八年(壬子、412)
(1)义熙七年(辛亥411),并州刺史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2)义熙八年(壬子、412)(阴历九月十三日)庚辰,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七卷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
- 五月 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刘道怜为北青州刺史。
檀祗为 南青州刺史、广陵相。
刘敬宣为左卫将军。后领冀州刺史。
《资治通鉴》记载: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刘道怜为北青州刺史。
义熙八年(412年)檀祗为 南青州刺史、广陵相。
义熙八年(412年)九月,刘敬宣没有任青州刺史。为左卫将军。
(1)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夏季,四月,左卫将军刘敬宣;
(2)《南史》列传(公元412年 夏季,四月)后领冀州刺史。
(3)《资治通鉴》412年十一月,冀州刺史刘敬宣;
正确结论:迎接法显的青州刺史是刘道怜
东晋义熙八年,有南青州,北青州,北兖州。
刘道怜为北青州刺史。檀祇为南青州刺史。
汤用彤没有分出“南青州,北青州”,汤用彤说“但义熙八年青州刺史命檀祇。(祇似亦信佛,见《僧传·史宗传》)道怜似不得为兖青州。”故此句错误。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P.266
后随他商舶趣广州。行中又遇大风。舟任风随流,粮水均将尽。忽至岸,见藜藿依然,知是汉地。遇二猎人,询知为青州长广郡界牢山南岸,时为七月十四日也。太守李嶷(按《南齐书》李安民之祖名嶷,恐即此人)将人迎接,归至郡治。其后显似即至彭城(《水经注•泗水篇》谓显东还时经此,并立寺。郦道元生长于东土。而元法僧以彭城反叛,道元率兵讨之。其时距法显未过百年。《水经注》所言当可信)并在此度岁(《记》谓刘法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据足立喜六考证《法显传》法字乃沇字之讹,即是兖字。刘兖青州指刘道怜。按道怜原镇彭城、义熙八年九月后,乃刺兖、青州、移镇京口。如足立氏之言不误,则显系于道怜未去京口之前,受请至彭城。但义熙八年青州刺史命檀祇。【祇似亦信佛,见《僧传·史宗传》】道怜似不得为兖青州。《祐录·法显传》云:“刺史请留过冬,显不允,即南下。”所言亦与《记》不同。
明年夏坐讫,虽欲西返长安(此据《记》),但因南下势便(其时彭城属晋),故径造建业。
《僧传》谓青州刺史留法显过冬,《祐录》并无青州二字。《僧传》加此二字,不知何所据。
达青州,应为义熙八年也(公元412年)。显归到京,当在次年秋间也(《祐录》三《弥沙塞律记》所述颇不同,不可信)。
法显叙其游历始末,成《佛国记》,述行程闻见颇详。
四、禅师出经律
史料记载禅师为佛陀跋陀罗
1、《佛国记》“刘法(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2、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第十五
法显法师第六
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
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大跋陀。于道场寺译出六卷泥洹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綖经杂阿毗昙心未及译者。
3、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 卷第三
法显法师
以安帝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
遂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显既出大泥洹经。
4、慧远《万佛影铭》
慧远《佛影铭》“遇西域沙门辄餐游方之说。故知有佛影而传者尚未哓然。及在此山值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与昔闻既同。并是其人游历所经。”
5、汤用彤论慧远《佛影铭》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40页
昔慧远奉侍道安,尝闻西域沙门言西域有佛影(按安公曾作《西游志》,
盖集录游方僧人传说)及至义熙中,在庐山值罽宾禅师佛陀跋多罗(约于六七年顷到山),及南国律学道士(不知为何人,但似非法显。 因显时尚未归来),详问其所亲见,乃立台画像(义熙八年五月立台),并刻铭于石(义熙九年九月作铭。于时挥翰之宾,佥焉同咏(详《广弘明集》慧远《佛影铭》)。并命弟子道秉远至江东,嘱谢灵运制铭,以充刻石。
汤用彤认为“罽宾神师”是佛陀跋多罗,但关于“南国律学道士”,他说:“不知为何人,但似非法显。因显时尚未归来。”又说:“(谢灵运)铭作于义熙九年秋冬之后,故言及法显。又铭之序中,言‘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乃指远公在远方闻天竺佛教流风遗泽而悦,非闻法显所言也。铭中有‘承风遗则’句可证。
6、“罽宾禅师”与“南国律学道士”
汤用彤认为“罽宾神师”是佛陀跋多罗。
岑仲勉认为“南国律学道士”或指宝云一辈。
《出三藏记集》卷十五 宝云法师传:“释迦影迹多所瞻礼”,“会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共归京师安止道场寺。”则证明宝云见到佛影。故“南国律学道士”指宝云。
《出三藏记集》卷十五
宝云法师传第八
释宝云。未详其氏。族传云。凉州人也。
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法显智严先后相随。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释迦影迹多所瞻礼。云在外域遍学胡书。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贯练。后还长安。随禅师佛驮跋陀受业修道禅讽孜孜不怠。俄而禅师横为秦僧所摈。徒众悉同其咎。云亦奔散。会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共归京师安止道场寺。
--- “释迦影迹多所瞻礼”,证明宝云见到佛影。
分析:
《佛国记》“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
慧远《万佛影铭》“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
“禅师”就是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佛陀跋陀罗,即“罽宾禅师”。
“罽宾禅师”为佛陀跋陀罗。“南国律学道士”为宝云。
罽宾 [jì bīn]:汉 魏 时西域国名。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作“迦湿弥罗”。即今之 克什米尔 。
罽宾国 ji bin guo:罽宾国,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小国之一,位于今阿富汗东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西北部。
罽宾国又作凛宾国、劫宾国、羯宾国,为古代西域国名。位于开伯尔山口附近,是古代中亚内陆地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名。古希腊人称喀布尔河为Kophen,罽宾为其音译。
中国自西汉时期至唐代,罽宾均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的河谷平原而言,某些时期可能包括克什米尔西部。 此即晋朝至唐代前期的罽宾,亦译作迦毕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