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记》年鉴考释
作者:韩文元 2021.5.22
一、前言
研究法显,用古籍资料考证
现在研究法显,需要查找大量的古籍资料。《资治通鉴》编年体,及史书为我们研究《佛国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在什么资料中查找,不知道该古籍资料书名。
例如:不知道有《水经注》,不知道郦道元《水经注》有法显在彭城桓山建龙华寺的记载;知道《水经注》有法显在彭城的故事,又无法确定彭城龙华寺的位置。因为徐州明代以后,黄河改道,在彭城泛滥, 古泗水河段消失,无法知道郦道元《水经注》:泗水绕桓山的河道。不知道有明嘉靖《徐州志》,及绘制的“徐州疆域图”,图中有古泗水绕桓山图。
再如青州刺史刘道怜,青州刺史刘敬宣,《宋书》,《晋书》,《南史》,《资治通鉴》都有记载。相互参考,才能准确理解《佛国记》,《法显传》,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慧皎《高僧传》有关法显记载。
杨守敬写《水经注疏》,他没有见到嘉靖《徐州志》,及嘉靖“徐州疆域图”。因此,对古泗水绕桓山至彭城东北角的汴泗交汇处河段,无法看到,因乾隆年间此泗水河段已消失。他看到的是引线河(引黄济泗,即引黄河水补济泗水,以供漕运)。因此,造成汴泗交汇处诠释错误,桓山龙华寺的位置错误。
杨守敬《水经注疏》诠释翻译桓山及龙华寺。就其龙华寺遗址位置,没有具体确定。他没有到过彭城,没有亲眼看到桓山司马桓魋石室,及桓山西麓龙华寺(钦赐桓山嘉福寺匾额);他没有看到嘉靖《徐州志》徐州疆域图,清楚画出泗水绕桓山的河道,流经彭城,汴水泗水交汇,流经彭城东侧。
古泗水流经彭城桓山,流经彭城汴泗交汇处。桓山东临泗水,清代其古泗水河道已消失。其泗水河道,只有部分余水处残留。
国家之史记,为国家之重器,治国之本也。以史为鉴,治国之要。宋称为《资治通鉴》。故纪年,大事,不能错。
我们研究法显《佛国记》,必须把法显游记年份搞清楚。
正视史料,不能回避
我们研究法显,要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正视真实史料,不能回避。
如法显青岛登陆后到南京,途经彭城(徐州)建龙华寺。有许多法显天竺取经归来路线图,就没有标出彭城。
关于《佛国记》,《法显传》有不同的版本,赵城金藏“到青州”,思溪藏“刘法青州”意思不同,“到青州”是错误的。“到”为“劉”之抄写错误。要敢于面对后来改正的版本。
不能有意回避“关键”内容,如僧祐《出三藏记集》“法显在青州没有久停,遂南下京都译经,写《游天竺传》”
考古考古,不断挖掘,不断的补充完善。
如果没有前辈考古学家的成就,就没有今天的成果。我们要继承前辈考古学家的成果,进行补充完善。我们是踩着前人的肩上,进行考古挖掘的。
我们要响应习近平重要指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法显《佛国记》研究清楚,把法显游记年份搞清楚。以慰先人,泽被后世。
第一篇 《佛国记》游历时间考
法显天竺取经,长安出发,至天竺。泛海归,崂山登陆。其游历时间及青州刺史迎接法显,有两种不同说法。著名的历史学家及词典、辞海论证结果,摘录如下:
(1)岑仲勉(1934年)
青州刺史:刘敬宣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3年8月26日(义熙九年七月十四日)
(2)足立喜六(1935年)
青州刺史:刘道怜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3)汤用彤(1937年)
青州刺史:刘道怜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4)章巽(1985年)
青州刺史:刘道怜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5)词典、辞海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正确结论:
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公元412年9月5日,崂山登陆。
1、论夏坐
夏坐通常称为安居,意译为雨期,又名结夏、坐腊、结制等,为佛教僧团的修行制度之一,指佛弟子于一定的时期内,禁止外出活动,聚居于一定的处所,致力于道业的修行和增长,名为安居。
夏坐指的是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的行为,也叫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或安居。
坐夏: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坐雨安居”。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大唐西域记》卷第二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
根据中国夏季雨水季节,中国及日本之僧徒,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
《佛国记》:“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舶上安居。”
【原文】
《佛国记》:初发迹长安,度陇①,至乾归国②,夏坐③。
【注释】
法显“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为法显第一次夏坐。
①陇:即陇山的简称。
②乾归国:即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人乞伏乾归所建之西秦国(公元三八五---四三一年)。西秦为十六国之一。此乾归国当指西秦都城金城。金城地在今甘肃省府兰州市西。
乾归国,在今甘肃省兰州市西。
长安至兰州,约700公里,要翻过陇山,步行,需要一个多月。
③法显至乾归国(今兰州)夏坐。四月十六日开始夏坐,由此前推,法显于二月底,或三月初,从长安出发。
红军长征平均每天的行程:当年美国记者斯诺统计了一个数字是平均每天71华里,是他对红一方面军的行程做出的统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1公里=2华里)
2、《佛国记》用每年一次的夏坐,来计算其行程
(1)法显以夏坐次数,来记录天竺取经的时间年数,及记事描述。
(2)郦道元以水系河流的顺序,来记录沿岸的景物,风土人情,记事遗存。
(3)孙悟空用吃了几回桃子,用桃子成熟几回,来记录年份。
法显记载每一次夏坐,来记录行程。一次夏坐,即为一年。
法显对一年一次的夏坐,记录最清楚,是法显西行天竺取经,最好的记录。因夏坐要三个月,在人的大脑中印象最深,不用记录,也不会忘记。
法显到中天竺巴连弗邑以后,因记事太多,直接用年数记述,不说具体的夏坐了。
三年,即三次夏坐;二年,即二次夏坐。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
P.9“盖安居者,每岁一行之。显师未到天竺前,凡安居皆特书,吾人由此可略窥其经行岁月也。”
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阐述:
“虽在旅行中,法显每年必严行安居。故依安居之时期。得计算其行程。”
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姚兴弘始元年,己亥),公元399年春,自长安出发,在乾归国第一次夏坐(公元399年),经历十四年,归国途中,在商船上第十四次夏坐,于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闰六月),即公元412年9月5日,在青州长广郡崂山登陆。去建康,途经彭城,在彭城第十五次夏坐,夏坐讫,遂到建康道场寺。
法显于后秦姚兴弘始元年(399)的三月,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起,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
P.30
《法显传》云:“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船上安居”。
据此,则可知矣。虽在旅行中,法显每年必严行安居,故依安居之时期,得计算行程。此次夏坐,为旅行中之首次 ,由隆安三年(399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
P.6(隆安三年,己亥,399年)本年应为弘始元年。按梁慧皎《高僧传》记载,《法显传》:“显以晋隆安三年,发自长安”;《慧嵬传》:“嵬以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显师确于本年出行,当无异议。
一、《佛国记》夏坐年鉴
法显十五次夏坐
我们确定法显西行取经,自长安出发的起始时间为弘始元年,己亥年,公元399年。
《佛国记》记载法显十五年夏坐时间依次为:
1.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耨檀国。
“夏坐”指的是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这是法显离开长安后第一次夏坐,时间是399年。(乾归国,今甘肃兰州 )
2. 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敦煌。
在这里夏坐,这是第二次夏坐,时间是400年。(张掖镇,今甘肃省张掖县)
3. 入葱岭山,到于麾国安居。安居已止,行二十五曰,到竭叉国,
在于麾国安居。这是法显的第三次夏坐(安居),时间是401年。(于麾国)
4. 向佛影那竭国。法显等住此国夏坐。坐讫,南下,到宿呵多国。
法显在这里第四次夏坐,是公元402年。(乌苌国)
5. 南到罗夷国。近有三千僧,兼大小乘学。住此夏坐。坐讫,南下行十曰,到跋那国。
法显住此夏坐,这是他西行后第五年夏坐,公元403年。(罗夷国)
6. 法显住龙精舍夏坐。坐讫,东南行七由延,到罽饶夷城。
法显住龙精舍夏坐,这是他西行第六年的夏坐,时为公元404年。(僧伽施国)
7—9. 从波罗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法显又回到巴连弗邑,学梵书、梵语,亲自抄写戒律。因为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不得不躬亲抄写了。他在此住了三年,是法显西行后的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夏坐,即义熙元年、二年、三年,公元405年、公元406年、公元407年。(摩竭提国,巴连弗邑)
10—11. 到多摩梨帝国,即是海口。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到多摩梨帝国,是海口。法显在此住两年,写经及画像。为法显第十年、第十一年夏坐,此当为义熙四年及五年,公元408年、公元409年。(多摩梨帝国,今孟加拉国)
(多摩梨帝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的塔姆卢。古时位于恒河入海口,为印度东部重要港口所在。)
12—13. 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又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
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法显住了两年,是第十二年、第十三年夏坐,当为义熙六年及七年,公元410和411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14. 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停此国五月曰,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以四月十六曰发。法显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
法显在此船上安居,为法显西行后第十四年,即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之坐夏。(中国南海)
15. 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自发迹长安之年(公元399年)计算,此为法显西行第十五年,即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之夏坐。(彭城,今徐州)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法显在彭城(徐州)夏坐,并在彭城北郊泗水西岸桓山首建龙华寺,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苑珠林》有法显到彭城(徐州)的记载。
二、长安出发时间
法显长安出发:399年
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99);岁在已亥(公元399);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
所以,(《佛国记》中)弘始二年错误。
弘始年,岁在己亥,隆安三年,都正确无误。那么,只有弘始元年,为399年。
首先399年正确。按照弘始二年400年算,当然错误了。
关于“弘始二年”错误。前人早知错误,只是仍保留原版。
三、芩仲勉“法显游历年份”计算错误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中“巴连弗邑”年份错误
1、《佛国记》原文
(1)从波罗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祗众律》。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祗洹精舍传其本。
复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复于此众中得《杂阿毗昙心》,可六千偈。又得一部《纟延经》,二千五百偈。又得一卷《方等般泥洹经》,可五千偈。又得《摩诃僧祗阿毗昙》。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到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2)摩梨帝国,即是海口。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3)“狮子国”,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又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
法显在中天竺,用年记载夏坐次数
到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摩梨帝国,即是海口。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狮子国,法显住此国二年,
2、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在“到巴连弗邑三年”出现错误
法显住此(巴连弗邑)三年,芩仲勉写成四年了。多了一年,下面年份错误依次后推。
原文摘录如下:
P.60芩仲勉原文:
义熙元年,乙巳(弘始七年,公元405年),从此东南行十二由延,到诸梨车欲遂佛般泥洹处。 (注:多算了这一年)
P.72 原文
二年,丙午(弘始八年,公元406年),住巴连弗邑。
三年,丁未(弘始九年,公元407年) 住巴连弗邑。
四年,戊申(弘始十年,公元408年),住巴连弗邑。
道整乐居天竺,留不归。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
P.75 原文
五年,己酉(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住多摩梨帝国。
六年,庚戌(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住多摩梨帝国。
冬初得信风,昼夜十四日到狮子国。
P.78 原文
七年,辛亥(弘始十三年,公元411年),住狮子国,求得《弥沙塞律》臧本、《长阿含》、《杂阿含》,又杂臧一部。
P.79原文
八年,壬子(弘始十四年 公元412年) 住狮子国。约七八月 载商人大船,……九十日许 乃到耶婆提国。
P.81原文
九年,癸丑(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住耶婆提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以四月十六日发,东北趣广州,……又经十二日,至七月十四日,抵长广郡不其县牢山南岸。
P.83 原文
十年,甲寅(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夏坐讫,初以远离诸师人,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 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P.85原文
十二年丙辰(弘始十八年,又姚泓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夏坐讫,显赴某氏之请,留共冬斋,重叙遊历始末,成《佛国记》 。
P.87原文
十三年,丁巳(永和二年,公元417年),十月一日,与佛驮跋陀罗在道场寺,始出《大般泥洹经》,宝云笔受。
P.89原文
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 正月二日,《大般泥洹经》六卷译讫。
3、芩仲勉“法显崂山登陆时间”错误
P.81原文
九年,癸丑(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住耶婆提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以四月十六日发,东北趣广州,……又经十二日,至七月十四日,抵长广郡不其县牢山南岸。
法显住“巴连弗邑”三年,芩仲勉写成四年了。多了一年,故造成后面年份依次错误。
芩仲勉错误的说“九年,癸丑(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七月十四日,抵长广郡不其县牢山南岸。”
4、正确崂山登陆时间
(1) 法显崂山登陆正确时间:
义熙八年,壬子,七月十四日(阴历)。
阳历公元412年9月5日。
(2)足立喜六(1935年)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3)汤用彤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4)章巽(1985年)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5)词典、辞海
长安出发: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弘始元年,己亥
崂山登陆:公元412年9月5日(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四、章巽“巴连弗邑,法显住此三年”论证
摩竭提国,巴连弗邑,法显住此三年
章巽《法显传校注》云:
P.138(摩竭提国,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故”,镰本无此字。法显前文之记夏坐,止于西行后第六年即公元404年,在僧伽施国龙精舍之夏坐。依足立氏书(192页)之解释,“故法显住此三年”句,可推算作法显西行后之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二年(公元406年)、三年(公元407年)。
第二篇 长安出发时间考
一、法显长安出发时间
长安出发399年
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99);岁在已亥(公元399);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
所以,弘始二年错误。
弘始年,岁在己亥,隆安三年,都正确无误。那么,只有弘始元年,为399年。
首先399年正确。按照弘始二年400年算,当然错误了。
关于“弘始二年”错误。前人早知错误,只是仍保留原版。
《佛国记》年号问题
古代纪年,君主年号与干支并用。现代则公元与干支并用。
P.83—P.84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指出:
《佛国记》“弘始二年岁在己亥”与“是岁甲寅”“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前人于此两点,均理解不清,故涉及年代讨论时,便陷魔障。有纪年及干支数。
【史料佐证】
《佛国记》原文“弘始二年,岁在己亥”。
南朝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五 法显法师传第六
“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度沙河。”
明清时期,先贤就指出《佛国记》“弘始二年”错误。
明崇祯《佛国记》秀水沈士龙跋
书佛国记后记:“至于书中所载,亦有不可不为表辩者,如云弘始二年,是姚兴纪年,乃晋安帝隆安四年也”。
四库全书《佛国记》提要:“然六朝旧笈,流传颇久,其叙述古雅,亦非后来行记所及。存广异闻,亦无不可也。书中称弘始三年(为二年,抄写错误),岁在己亥,案《晋书》姚苌弘始二年,为晋隆安四年,当称庚子,所纪较前差一年。”“今仍其旧文,以从阙疑之义焉。”
“弘始二年”,为弘始元年,四库全书《佛国记》版本,已阐明。“三年”,抄写错误。
已说明“弘始二年,为晋隆安四年,庚子”差一年。
“己亥”没有错,梁僧祐“晋隆安三年”没有错。所以,“二年”错误。
《佛国记》错误很多,后人已更正,只是弘始二年,“二”没有改。
《佛国记》不同的版本,内容有变化。如“到”,已更为“劉”,“留”。
《佛国记》版本,要加上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慧皎《高僧传》等,进行校对。
芩仲勉、足立喜六、汤用彤、杨守静、章巽等历史学家,都认为法显长安出行于公元399年。即晋安帝三年。
(一)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论述
自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1.长安出发(399年)
P.6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证》:“(晋隆安)三年,己亥(弘始元年---三九九年),春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认为法显长安出行于399年。
姚兴改元弘始,《晋书•载记》不言当晋帝何年,如今记文“弘始二年岁在己亥”,则本年应为弘始元年。
姚兴弘始元年(399年)己亥,即为隆安三年(399年)己亥
法显度陇至乾归国始夏坐,可见出发之日,为本年春间。
丁谦《佛国记考证》云:“其二年 ,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也。”
p.4
姚兴改元弘始,《佛国记》“弘始二年岁在己亥”,则本年应为弘始元年。《晋书》帝纪书此事于隆安五年;又同传,“以为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
依此逆推,则弘始元年当隆安三年己亥。二年当隆安四年庚戌。故以己亥为弘始元年。
(李兆洛《纪元编》“弘始一作洪始,己亥,十七”,以己亥为弘始元年。)
姚兴改元弘始,姚兴改元之命,确于本年发布。《佛国记》文“弘始二年岁在己亥”,则本年应为弘始元年。
佐证一:吕隆归降于姚兴
《晋书》记载“隆安五年九月”。梁慧皎《高僧传》记载:“姚兴弘始三年九月”。
姚兴弘始三年(401年)辛丑,即隆安五年(401年)辛丑
由此,逆推:姚兴弘始元年,即为隆安三年。
《晋书》帝纪第十 记载“五年,九月,吕隆降于姚兴。”
梁慧皎《高僧传》卷二 鸠摩罗什传 记载:
“复遣敦请。兴弘始三年三月。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隆军大破。至九月隆上表归降。”
《高僧传•卷二 鸠摩罗什传》记载
“复遣敦请。兴弘始三年三月。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隆军大破。至九月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
《晋书》安帝
记载:隆安五年,吕隆降于姚兴。“五年,九月,吕隆降于姚兴。”
佐证二:鸠摩罗什卒于长安
梁慧皎《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传“以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
后秦弘始十一年(409年)己酉,即晋义熙五年(409年)己酉
由此,逆推:姚兴弘始元年,即为隆安三年。
佐证三:智猛法师传
《出三藏记集》卷十五 智猛传记载:释智猛“遂以伪秦弘始六年甲辰之岁。招结同志沙门十有五人。发迹长安。”
后秦弘始六年(404年)甲辰。由此,逆推:姚兴弘始元年(399年),即己亥年。
弘始元年,当隆安三年己亥。二年,当隆安四年庚戌(李兆洛《纪元编》“弘始一作洪始,己亥,十七”亦以己亥为弘始元年)。我国改元之法,向有二种:一改元后即于是年称元年者;二改元后逾年始称元年者。姚兴改元弘始,确于本年发布。
P.6
在法显生活的时代,印度还没有印刷术和造纸术,经卷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又被称为贝叶经。
2、法显发迹长安,本年应为弘始元年。
佐证:1、《高僧传•法显传》“显以晋安帝三年,发自长安。”《慧嵬》释慧嵬四
“后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遊西域。不知所终。”
法显大师确于本年出行,当无异议。丁谦《佛国记考证》云:“其二年 ,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也。”
P.7
3、近人张星云《佛国记》原作义熙十二年,必误刊也
义熙十年甲寅,撰写《佛国记》初稿。义熙十二年,祥载,完成祥稿《佛国记》。
义熙十二年乃丙辰岁,自隆安三年(399年)至义熙十年甲寅(414年)在建康道场寺完成《遊历天竺记》初稿,正合十六年。
慧皎《高僧传》卷十一〈晋长安释慧嵬传〉载,慧嵬“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难于确知其是否重归中土。
“弘始二年”应改为“弘始元年”。“弘始”为后秦姚兴的年号。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高僧传》卷三、《历代三宝记》卷七、《大唐内典录》卷三、《古今译经图记》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三等记载,法显是于东晋隆安三年自长安西行的。东晋隆安三年,为后秦弘始元年。而此年即公元三九九年,399年为己亥岁,正符合法显的记载,因此,公元399年,弘始元年,是正确的。
(二)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阐述
“虽在旅行中,法显每年必严行安居。故依安居之时期。得计算其行程。”
首次夏坐,是晋隆安三年(399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法显发迹长安,必在隆安三年三月中旬。因长安至乾归国,行程需一个月。
412年崂山登陆,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提出,“法显于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漂抵崂山之南岸”。汤用彤,章巽,等学者认同。词典,辞海都是公元412年。
足立喜六引用资料广博,考证缜密。认为法显公元399年长安出发。依梁慧皎,梁僧祐记载“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始发长安。
弘始元年岁在己亥:弘始为后秦年号,己亥为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等,记载:法显晋隆安三年(399年)己亥 法显发迹长安。
依《晋书》,后秦姚兴改元弘始,时在隆安三年九月,实法显发跡长安后之事也。
弘始二年,“二”为“元”抄写之误。
(三)章巽《法显传》校注
p.36
弘始元年岁在己亥:“弘始元年”,今传世各本《法显传》皆作“弘始二年”。
按:弘始为后秦姚兴年号,其元年当东晋隆安三年,二年当隆安四年。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高僧传》卷三、《历代三宝记》卷七、《大唐内典录》卷三、《古今译经图记》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三等,皆谓法显以东晋隆安三年自长安西行。隆安三年,当公元399年,正是己亥岁,故此处“弘始二年”当为“弘始元年”之误,今改正。
二、关于“法显平阳武陽人”考证
1、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1934年版
P.8
《高僧传》三云:“释法显,姓龚,平陽武陽人”。平陽,即今山西临汾县。无武陽县。
-------法显出生地“临汾说”。
2、(日)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1935版
P.1 序说:“法显俗称龚氏,晋平阳郡武阳(山西省襄垣县)人。”
他根据1930年出版臧励和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武阳在山西襄垣,产煤。”
法显出生地“襄垣说”,来源于1930年出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1930年商务印书出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武阳,山西省襄垣县,产煤,已开。”
------法显出生地“襄垣说”
3、章巽《法显传校注》关于法显出生地
P.4 序
《出三藏记集》、《高僧传》记载法显“平阳武陽人”。
而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七,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三等称法显为“平阳沙门”。
按:晋及十六国时,平阳郡所属,唯有平阳县,而无武阳县。当时平阳郡内亦未闻有武阳之地名。故《历代三宝纪》等即称之为“平阳沙门”。当时平阳郡治所即在平阳县,县城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法显出生地址可能即在此。
-----法显出生地“临汾说”。
综合前人的论证结果,法显出生地,在今山西省临汾市。
4、桑爱平文章说“法显在襄垣县仙堂山修行”
仙堂山又称“仙堂旧隐”,是襄垣古八景之首。据记载,当年仙堂山初建寺时,法显在此修行,而后悄然离去,人们为了纪念他,给仙堂山取名,叫“仙堂旧隐”。
论证结果:法显在襄垣县仙堂山修行。
李鄂发先生说:“法显曾在襄垣从事过佛事活动,但并不等于说法显故里就在襄垣。”
考证结论:
⑴法显出生地,在今山西省临汾市。
⑵法显早年在襄垣县仙堂山修行。
第三篇 法显崂山登陆年鉴考
芩仲勉、足立喜六、汤用彤、章巽、杨守静等历史学家,研究法显《佛国记》付出了毕生精力,为考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法显崂山登陆年鉴,历史学家有二种观点。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研究,不断找出证据。最终认定法显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法显崂山登陆。
一、芩仲勉观点“413年崂山登陆”,为什么错误?
中外考据家,考证《佛国记》资料简述之。
芩仲勉观点错误之处亦简述之。
1、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
1934年出版,民国二十三年
法显399年长安出发,(三年,己亥,弘始元年,三九九年)
413年崂山登陆(评:芩仲勉 错在“巴连弗邑,住三年”。多加一年,变成四年)
P.8
《高僧传》三云:“释法显,姓龚,平陽武陽人”。平陽,即今山西临汾县。无武陽县。
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不足之处
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1934年出版
芩仲勉 错在“巴连弗邑,住三年”。多加一年,变成四年。
P.34 芩仲勉提到郦道元《水经注》引用《法显传》内容。《水经注》一引法显云:“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 P.64 朱本《水经注》一云:“凡诸中国,惟此城为大”。
没有提及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的记载。P.90只提到《法苑珠林》法显到彭城寻访吴苍鹰的故事。
缺失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史料。没有《资治通鉴》内容记载,如:刘道怜镇彭城,“刘兖青州”刘道怜的史料 。
法显登陆后,去建康,途经彭城,在彭城桓山持龙华图,首建龙华寺,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下来,并有多处引用《法显传》的记载。
芩仲勉没有看到郦道元《水经注》法显在彭城桓山建龙华寺的记载。无法解释,法显青州崂山登陆,至建康,要二年时间。《佛国记》“刘法(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六个月多,横跨两年的时间,有一次夏坐,无法解释。故把法显安排在青州一冬一夏。青州刺史,安排在刘敬宣身上。只能用《晋书》、《宋书》刘敬宣传,来自圆其说,进行解释。
2、(日)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
1935年出版,昭和十年十一月
法显399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412年崂山登陆(在巴连弗邑,住三年)
注释:住此三年 法显在僧迦施园龙精舍,自夏坐之后,不再记载夏坐事。
自僧迦施国夏坐以后,所需约一年,如与其后滞在巴连弗邑之年月合算,则可视为“住此三年”。即在义熙元年(405年),二年(406年)、三年(407年)也。
足立喜六不足之处
提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公元530年)卷二,作《法显传》。没有提到《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
提到唐代《法苑珠林》摘录《法显传》。没有提到法显到彭城寻访吴苍鹰的记载。
故对法显在彭城一冬一夏的时间,没有合理的解释,只能说在京口夏坐。法显在京口活动,没有任何史料记载。412年法显登陆,正值刘兖青州刺史刘道怜,镇彭城。所以,青州刺史刘道怜,为合理的解释。
3、汤用彤《评(考证法显传)》
1937年,《评〈考证法显传〉》刊载《微妙声》第三期
法显399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412年崂山登陆(在巴连弗邑,住三年)
汤用彤提出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显到彭城建桓山龙华寺。
论证《资治通鉴》:刘兖青州刘道怜,请法显到彭城,在彭城夏坐。
汤用彤曰:“按法显归国后,首次夏坐不在京口,实在彭城。”“但因彭城以南,均属晋土,自此发迹下都,其事顺便,故于九年遂南下,约在秋冬之际到达也。”
------自此发迹下都(则彭城为上都,建康为下都)
4、章巽《法显传校注》1981年出版
法显399年(弘始元年,己亥)长安出发
412年崂山登陆(在巴连弗邑,住三年)
章巽提出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法显到彭城建桓山龙华寺。
论证《资治通鉴》:刘兖青州刘道怜,请法显到彭城,在彭城夏坐。
刘法(兖)青州考
《佛国记》“刘法(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刘法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是在彭城夏坐,法显在彭城持龙华图首建龙华寺。法显天竺取经归来,到彭城并亲自寻找吴苍鹰。
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记载桓山龙华寺;唐《法苑珠林》卷九十九记载法显到彭城寻访吴苍鹰的故事。
刘兖青州是兖州青州二刺史刘道怜官称,见《资治通鉴》一百六十一年鉴记载刘道怜。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六卷
义熙八年(壬子、412)
(1)义熙七年(辛亥411),并州刺史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2)义熙八年(壬子、412)(阴历九月十三日)庚辰,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七卷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
(1)五月 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二、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
《佛游天竺记》考释(1934年)
(1)序 民国二十三年一月顺德芩仲勉自序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是1934年。公元1934年,农历甲戌年,狗年。
序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月,顺德芩仲勉自序
序言“无意中乃发觉向来中外考据家一大错误,此由惑于清代官修《西域图志》之权威,故莫之正也。” “不克按图索骥 ,遂易闭门造车,实环境所使然,非前人之特拙。”
惑[ huò ] 疑惑,分辨不清。内惑于郑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莫[ mò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不,不能。
“莫之正也”:不能给予斧正。
【点评】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1934
(1)提到《水经注》引《法显传》的部分内容。但没有卷二十五泗水部分,此部分内容详细记载法显在彭城桓山持龙华图首建龙华寺。实属遗憾。
(2)有《法苑珠林》记载法显到彭城故事。没有提到《菽园杂记》记载桓山龙华寺的内容。
(3)没有提到《资治通鉴》记载“刘兖青州”刘道怜的内容,无法解释《佛国记》“刘兖青州”。故此资料不全,翻译验证错误。
(4)法显住此“巴连弗邑”三年,芩仲勉写成四年了。多了一年,下面年份依次错误后推。错误的推出法显413年崂山登陆。 其原文摘录如下:
P.60原文:
义熙元年,乙巳(弘始七年,公元405年),从此东南行十二由延,到诸梨车欲遂佛般泥洹处。 (注:多算了这一年)
P.72 原文
二年,丙午(弘始八年,公元406年),住巴连弗邑。
三年,丁未(弘始九年,公元407年) 住巴连弗邑。
四年,戊申(弘始十年,公元408年),住巴连弗邑。
P.81原文
九年,癸丑(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住耶婆提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以四月十六日发,东北趣广州,……又经十二日,至七月十四日,抵长广郡不其县牢山南岸。
“413年崂山登陆”,是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证》提出。法显在巴弗连邑“三年”,芩仲勉错在写成“四年”了。
芩仲勉观点“413年崂山登陆”错误。
问题分析: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证》几点错误
(1)法显在巴弗连邑“四年”错误
法显在巴弗连邑“三年”,芩仲勉错误写成“四年”,多加了一年。后面的错误,由此产生。
(2)413年崂山登陆错误
芩仲勉认为法显长安出行于399年。按照法显每年一次夏坐计算,应该是412年在崂山登陆。芩仲勉巴弗连邑“四年”错误,依次向后推出的年份全错,造成413年崂山登陆错误。法显在巴弗连邑“三年”,芩仲勉错误写成“四年”了。所以,413年崂山登陆错误。
(3)青州刺史刘敬宣错误
芩仲勉错误的认为,法显413年崂山登陆。青州刺史,错误的写成刘敬宣。
【原文】
摘录p.83
芩仲勉《佛游天竺记考证》论证原文:
《高僧传》三云:“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似显师卒却刺史之请,但《记》文则云刘法青州请一冬一夏,是此冬至明年夏显师均住青州,传言未为当也。
《晋书》八四《刘敬宣传》云:“(卢)循平,迁左卫将军散骑常侍,又迁征虏将军青州刺史。寻改镇冀州。”准同书帝纪,循平在义熙七年四月,又十一年四月,“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为其参军司马道赐所害”。又《宋书》四七《刘敬宣传》云:“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青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时高祖西讨刘毅。”武帝西讨刘毅,在义熙八年九月;合观数事,则敬宣任青州刺史,应在八年九月以前,《记》所谓刘法青州,《僧传》所谓青州刺史,应为刘敬宣无疑。
------芩仲勉错误的认为,“(高僧传)传言未为当也。”
问题:(1)芩仲勉为什么把青州刺史,安排在刘敬宣身上?
冀州刺史,与镇冀州,有区别。
冀州刺史,为负责监督冀州军事等事务的官称,不一定驻在冀州。镇冀州,是坐镇,驻扎冀州。
法显崂山登陆,到建康。芩仲勉漏掉法显在彭城这个重要环节,及《资治通鉴》记载“刘兖青州”为刘道怜。
是岁甲寅(414年)《佛国记》初稿,义熙十二年(416年),《佛国记》祥稿。有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六个月多,横跨两年的时间,无法解释。故把法显安排在青州一冬一夏。青州刺史,安排在刘敬宣身上。
正确答案是:“刘兖青州”,即刘道怜官称。
《佛国记》载:“刘(法)兖青州”。《资治通鉴》记载“刘兖青州”为刘道怜。
《出三藏记集》云“刺史”,即“刘兖青州”刘道怜。
《高僧传》云“青州刺史”,即“刘兖青州”刘道怜。
《佛国记》写出刘道怜官称“刘兖青州”。 《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直接写“刺史”、“青州刺史”,代指刘道怜。刘宋时期,人们都知道刘道怜官称“刘兖青州”,见《资治通鉴》记载。
(2)迎接法显的青州刺史是谁?
答:北青州刺史是刘道怜
迎接法显的青州刺史是刘道怜,不是刘敬宣。公元412年刘敬宣还没有做青州刺史。
公元412年四月,只是左卫将军。412年十一月,刘敬宣为冀州刺史。刘敬宣415年为青州刺史。
请看刘道怜、刘敬宣、檀祗三位青州刺史简历。
三位青州刺史简历:
刘敬宣官职简历
(1)《资治通鉴》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夏季,四月,左卫将军刘敬宣;
(2)《南史》列传(公元412年 夏季,四月)后领冀州刺史。
《资治通鉴》412年十一月,冀州刺史刘敬宣;
(3)《宋书》、《晋书》义熙十一年(415年),青州刺史臣敬宣;
《资治通鉴》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夏,四月,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遇害。
刘道怜任职简历
《资治通鉴》
(1)(公元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2)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五月,“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415年,任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荆州刺史。
兖、青二州,为北兖州,北青州。
檀祗任职简历
(1)《宋书》列传 (义熙八年412年)檀祗, 青州刺史、广陵相。
(2)《资治通鉴》十年(甲寅,公元414年),青州刺史檀祗领广陵相。
(3)《资治通鉴》公元416年,八月,丁巳(十二日),青州刺史檀祗便从广陵擅自率领军队。
三位青州刺史任职地
412年兖州、青州、冀州
412年,刘道怜为北青州刺史。南青州刺史是檀祇。冀州刺史刘敬宣。兖州刺史刘道怜。
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阴历), 公元412年9月5日,法显崂山登陆。
此时,刘道怜坐镇彭城,为徐州刺史。九月十三日(阴历),刘道怜任兖州青州刺史,官称刘兖青州。刘道怜为北青州刺史。南青州刺史是檀祇。
415年兖州、青州刺史的调整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五月,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荆州刺史。
此时,义熙十一年(415年),刘敬宣任命青州刺史。
415年,八月,甲子(十三日)任命世子豫章公刘义符为兖州刺史。
刘敬宣,刘义符分别接替了刘道怜的青州刺史和兖州刺史官职。
因为徐州、兖州、青州、冀州、并州在北部边陲,为军事重地。一直为刘道怜把守。
(3)芩仲勉把青州刺史安在刘敬宣身上,是什么后果?
芩仲勉说“敬宣任青州刺史,应在八年九月以前,《记》所谓刘法青州,《僧传》所谓青州刺史,应为刘敬宣无疑。”
此句话,完全错误。
义熙八年(412年)九月以前,青州刺史如下:
①四年(戊申、408)春,正月,以诸葛长民为青州刺史,镇丹徒。(南青州)
②义熙五年(己酉,公元409年)秋季,七月,东晋加授刘裕为北青、北冀二州的刺吏。
③义熙六年410年留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北青州)
④六年(庚戌,公元410年)夏季,四月,癸未(初二),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南青州)
⑤六年(庚戌,公元410年)冬,十月,冠军将军刘敬宣。
⑥《宋书》列传 (义熙八年412年)檀祗,青州刺史、广陵相。(南青州)
⑦八年(公元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刘道怜为北青州刺史。
⑧《资治通鉴》412年十一月,冀州刺史刘敬宣;
-----刘敬宣为冀州刺史
结论:“敬宣任青州刺史,应在八年九月以前”完全错误。
如果刘敬宣义熙八年(412年)九月以前任青州刺史,就会产生三位青州刺史为争官,而打架的后果。
三位青州刺史打架:
①刘道怜与檀祗打架
南青州:义熙八年(412年)檀祗, 青州刺史、广陵相。
八年(公元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
如果刘道怜为南青州刺史,刘道怜就会与檀祗打架。义熙八年(412年)檀祗已为南青州刺史。
②刘道怜与刘敬宣打架
芩仲勉“敬宣任青州刺史,应在八年九月以前”(北青州)
八年(公元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
如果刘敬宣为北青州刺史,刘道怜就会与刘敬宣打架。因芩仲勉安排“敬宣任青州刺史,应在八年九月以前”。
真实情况: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庚辰(十三日)刘道怜为北青州刺史。
义熙八年(412年)檀祗为 南青州刺史、广陵相。
义熙八年(412年)九月,刘敬宣没有任青州刺史。为左卫将军。
(1)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夏季,四月,左卫将军刘敬宣;
(2)《南史》列传(公元412年 夏季,四月)后领冀州刺史。
(3)《资治通鉴》412年十一月,冀州刺史刘敬宣;
正确结论:迎接法显的青州刺史是刘道怜
(4)芩仲勉解释错误
《佛国记》“刘法青州请一冬一夏”;《高僧传》“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此二句,芩仲勉解释错误,认为“此冬至明年夏显师均住青州”。
正确结论:法显没有在青州过冬。没有在青州夏坐。
【原文】
《佛国记》记载:“刘法(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记载:
法显法师传
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迎劳。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久,显曰:“贫道投身于不返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于道场寺译出六卷《泥浞》《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綖经》《杂阿毗昙心》未及译者,垂有百万言。
-----没有记载在青州夏坐“一冬一夏”。
梁慧皎《高僧传》记载:
释法显
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
------没有记载在青州夏坐“一冬一夏”。
芩仲勉错误的认为,“(高僧传)传言未为当也。”
说明:僧祐“时刺史请留过久”。梁慧皎改了“青州刺史请留过冬”。“过久”“过冬”一字之差,意思不同。“过久”想久留。“过冬”想留此,住过冬天。
此段强调:法显到青州,没有久停,顷之欲南归。并说明不能久停的理由及重要性。“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没有记载在青州夏坐“一冬一夏”。与《佛国记》记载的内容完全不同。
分析:
《佛国记》与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记述,法显崂山登陆后的内容、地点完全不同。记载的地点不同,叙述的事情不同。前者是指法显在彭城。后者是指法显到青州。
《佛国记》、《法显传》有不同的版本,只有赵城金臧写“到青州”,高丽藏照抄此本“到青州”。其他版本均为“刘法青州”,四库全书为“留法青州”。
“刘法青州”,“留法青州”,即刘兖青州,是指刘兖青州刘道怜。兖州、青州二州刺史刘道怜,官称刘兖青州。 法,即兖,兗,沇。“刘法(兖)青州”,即刘兖青州。
“到青州”,即刘青州。“到”为“劉”之误。赵城金臧错写“到青州”。
“刘法青州”,即“留法青州”。“刘”通“留”,留即刘之本姓。
(1)《出三藏记集》、《高僧传》都没有写法显在青州夏坐“一冬一夏”。
“不得久停”,即没有久停。说明法显到青州没有久停。并重点说明“不得久停”的理由。
说明法显没有在青州过冬。亦没有在青州夏坐。
(2)《佛国记》“刘法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是写法显在彭城(徐州)过冬,于413年夏坐。
说明刘兖青州(刘道怜)请法显到彭城,并建龙华寺,在彭城夏坐。
从上所述,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慧皎《高僧传》记载“不得久停,遂南下京师建康”,与《佛国记》记载“一冬一夏”,不是一个地方。
《出三藏记集》、《高僧传》记载是指法显到青州。《佛国记》记载是指法显在彭城。即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记载法显在青州没有久停,顷之南归,“不得久停,遂南下京师建康”;《佛国记》记载法显在彭城夏坐“一冬一夏”。
(5)《宋书》(刘敬宣传)理解错误
芩仲勉引用《晋书》《宋书》中《刘敬宣传》理解出现错误。
芩仲勉原文:
《晋书》八四《刘敬宣传》云:“(卢)循平,迁左卫将军散骑常侍,又迁征虏将军青州刺史。寻改镇冀州。”
《宋书》四七《刘敬宣传》云:“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青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时高祖西讨刘毅。”
《晋书》《宋书》中《刘敬宣传》没有按年鉴来写,只是生平简介。没有写义熙八年(412年)刘敬宣任北青州刺史。415年以前记载,刘敬宣都没有任北青州刺史。
芩仲勉错在引用《宋书》刘敬宣传的一段文字。“高祖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青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
诠释:(1)----此句,没有按年鉴写刘敬宣任职情况。只是刘敬宣生平事迹总结。与高祖的一句话没有关系。是现代人段落划分错误,造成意思完全错误。
《宋书》古籍原文,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段落。现代人领悟错误。请看《宋书》原版:
钦定四库全书《宋书》卷十四七
【原文】
《宋书》刘敬宣传
毅(刘毅)出为荆州,谓敬宣曰:“吾忝西任,欲屈卿为长史、南蛮,岂有见辅意乎?”敬宣惧祸及,以告高祖。高祖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
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青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
(2)“忝三州,七郡”诠释
钦定四库全书《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撰 胡三省 音注
钦定四库全书《资治通鉴》
胡三省 音注“忝三州,七郡”:敬宣自北还,拜晋陵太守;迁江州镇寻阳,兼领郡事,徵拜宣城内史;领襄城太守;迁镇蛮护军,安、丰太守;梁国内史,又迁青州刺史,寻改冀州。
关于刘敬宣传,是生平事迹的总结。没有具体时间年鉴。“忝三州,七郡”,与刘裕评价刘敬宣的一句话,没有关系。
刘敬宣传生平事迹总结为:“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青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
没有看到刘敬宣年鉴读者来说,不知道具体任职年份记载,误认为刘裕直接册封刘敬宣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事实不是这样的。请看《晋书》,《宋书》,《南史》,《资治通鉴》资料证明。见刘敬宣官职简历。刘敬宣官职年鉴,《资治通鉴》记载的特别详细。请查阅。
《资治通鉴》写人物,在任官职,改任官职,及年月日,都记载的很详细。为我们研究历史年鉴,提供了重要历史史料。
《晋书》列传第五十四
刘敬宣
敬宣,牢之长子也。智略不及父,而技艺过之。孙恩之乱,随父征讨,所向有功。为元显从事中郎,又为桓玄谘议参军。牢之败,与广陵相高雅之俱奔慕容超,梦丸土而服之,既觉,喜曰:“丸者桓也,丸既吞矣,我当复土也。”旬日而玄败,遂与司马休之还京师。拜辅国将军、晋陵太守。与诸葛长民破桓歆于芍陂,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又击桓亮、苻宏于湘中,所在有功。安帝反政,征拜冠军将军、宣城内史,领襄城太守。谯纵反,以敬宣督征蜀军事、假节,与宁朔将军臧喜西伐。敬宣人自白帝,所攻皆克。军次黄兽,与伪将谯道福相持六十余日,遇疠疫,又以食尽,班师,为有司所劾,免官。顷之,为中军谘议,加冠军将军,寻迁镇蛮护军、安丰太守、梁国内史。会卢循反,以冠军将军从大军南讨。循平,迁左卫将军、散骑常侍,又迁征虏将军、青州刺史。寻改镇冀州,为其参军司马道赐所害。
诠释:此句为不同的年份官职,应分开解读。
①循平,迁左卫将军、散骑常侍;
②又迁征虏将军、青州刺史;
③寻改镇冀州,为其参军司马道赐所害。
点评:《宋书》刘敬宣传
古书不分段落,没有标点符号。后人易出现句读、断句错误。
古人传记,年鉴记载,都冠以在任官称,如:兖州刺史刘藩。并州刺史刘道怜。兖青州二州刺史刘道怜。冀州刺史刘敬宣。青州刺史檀祗,青州刺史诸葛长民。
《宋书》刘敬宣传,刘敬宣生平简介,只有“敬宣”二字。“敬宣”名字前,没有冠以官职名称。而是把官职罗列出来,没有按编年注明,直接罗列一起。和上面一段连在一起了,给人一错觉,似乎刘裕直接册封刘敬宣(下面的几句)官职。这是后人句读、断句错误所致。参见《资治通鉴》、《南史》此段内容,后面就没有册封刘敬宣官职。
刘敬宣官职“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青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
今天我们写人物生平,都是简捷的写在一起没有写年鉴。《宋书》刘敬宣传,刘裕如果直接册封刘敬宣为青州刺史,未免太草率了吧,没有政治家的头脑。试看刘道怜想当扬州刺史,刘裕不让,却用他的十四岁儿子刘义真担任。说明刘裕有政治家的头脑。
刘敬宣业绩,《宋书》把成绩列在一起了,《晋书》把成绩功劳分开列述。
钦定四库全书《资治通鉴》,胡三省 音注,抄写《晋书》列传第五十四(敬宣)的全部内容,字有删减。
第四篇 法显在彭城夏坐
一、法显在徐州足迹的重要性
徐州(彭城),是研究法显从青州到建康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枢纽。
如果没有彭城,《佛国记》“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和梁僧祐《出三臧记集》、慧皎《高僧传》在青州“不得久停”等,就无法解释。
从青州到建康译经,撰写《历游天竺记传》(即《佛国记》)等时间就对不上。法显在中天竺等地,写经画像,停留七年。持经像归来。其重要意义就无法体现。法显天竺取经归来,贡献减半。
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足立喜六《法显传考证》,都缺少“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的史料。由此,有许多问题不能合理的解释。
郦道元《水经注》说:彭城(徐州)龙华寺,是法显“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如果缺少法显在彭城记载,那么,法显的功绩,对佛教的贡献,就少了一半。
法显从彭城南下建康,其路线图及时间,参照刘裕北伐南燕路线。
四月,从建康出发,率水军从淮水进入泗水。五月,东晋部队到达下邳,需要一个月时间。
古泗水,徐州蔺家坝到京口(镇江)航行480公里,需要25天左右,古代航行靠帆船。
1、法显从彭城到建康路线图
法显从彭城,沿泗水顺流南下到京口(镇江),水陆470公里,航行25天左右。
然后从京口出发,沿长江逆流西上到建康。又需要几天时间。具体路线图,参见刘裕从建康到京口,从京口到下邳,到彭城,到青州广固城,攻打南燕。其路线图,就是法显南下建康路线图。
刘裕北伐南燕路线图
《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 晋安帝义熙五年(己酉,公元409年)
夏季,四月,己巳(十一日)
“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
【译文】 夏季,四月,己巳(十一日),刘裕从建康出发,率水军从淮水进入泗水。五月,东晋部队到达下邳,把船舰、笨重的军用物资留下,步行开进到琅邪,所路过的地方,都修筑起城池,留下军队把守。
《资治通鉴》
六年(庚戌,公元410年)
义熙六年(庚戌、410年)刘裕在广固城。
(二月)戊申(二十六日),刘裕带兵南归。三月,壬申,与徐道覆遇于豫章。
刘裕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帅精锐步归。夏,四月,癸未,裕至建康。
【译文】
二月,戊申(二十六日),刘裕带兵南归。三月,壬申(二十日),与徐道覆的军队在豫章遭遇。刘裕到达下邳,用船只装载军事物资,自己则统领精锐部队步行赶回。
夏季,四月,癸未(初二),刘裕来到建康。
刘裕在广固城,二月,戊申(二十六日),刘裕带兵南归。三月,壬申,刘裕至下邳。夏季,四月,癸未(初二),刘裕来到建康。
刘裕在广固城,二月,戊申(二十六日),带兵南归,东晋部队到达下邳,四月,癸未(初二),刘裕到建康。需要一个月时间。
《宋书》卷一武帝上
(义熙五年),三月,公抗表 北讨,以丹阳尹孟昶监中军留府事。四月,舟师发京都,溯淮入泗。五月,至下邳, 留船舰辎重,步军进琅邪;
七月,诏加公北青、冀二州刺史。
2、刘道怜为什么要镇彭城,镇京口?
(1)徐州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有“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淮是指江淮区域,徐是指徐州(彭城)。 说明古代徐州战略位置,如此重要。
彭城汴泗交汇,水路交通要道。守住徐州,就控制了水道漕运。
建康沿长江东下,到京口。京口沿泗水逆流而上到徐州。京口是建康的门户,镇京口对建康京都的保护至关重要。
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镇彭城。守住交通枢纽。
刘道怜为兖州、青州刺史,镇京口。其兖州青州为北兖州、北青州,为军事要塞,北疆边陲。临时为保护建康,而调来坐镇京口,守住京口军事要道,京口是建康的门户。
刘裕的根据地,一是彭城,二是京口。所以,彭城又称为上都。
(2)徐州军事重地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北往南打,攻下了徐州,广陵(今扬州)的门户大开,广陵(扬州)不保,建康(南京)也就危险了。从南往北打,只要占领了徐州,整个中原就像一个大棋盘,摊开了。各个击破。
徐州汴泗交汇,漕运交通枢纽,走水路西可直驱关洛,南可抵吴越,北可通齐鲁;城市山环水抱,其形势易守难攻。打赢了,可以灭秦,可以威逼山东诸侯,打败了,回江东故地轻而易举。
(3)《元和郡县图志》徐州
宋高祖经略中原,以彭城险要,置府於此。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
徐州(彭城)。
宋高祖经略中原,以彭城险要,置府於此。至文帝时,王玄谟又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已西,襄阳已北,经途三千,达於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军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用之以陵诸夏。《舆地志》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按自隋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鲳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
彭城县,望。郭下。古大彭氏国也,汉为彭城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隋文帝罢郡为县,属徐州。
州理城,贞观五年筑。其外城即古大彭氏国,汉高祖定天下,以为楚国,封弟交为楚王。东晋封刘裕为宋公,至宋武帝以皇子义康为彭城王,并都於此。后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薛安都乃举城归魏。
戏马台,在县东南二里。项羽所造,戏马於此。宋公九日登戏马台即此。
二、法显在彭城史料记载
1、法显自撰《游天竺传》即《佛国记》
《佛国记》“刘法(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义熙九年(413),法显在彭城夏坐。为第十五次夏坐。
夏坐讫。法显遂便南下向都(建康)。就禅师出经律。
刘兖青州刘道怜
《佛国记》“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刘兖青州”为刘道怜。
古人传记,年鉴记载,都冠以在任官称,如:兖州刺史刘藩称刘兖州。并州刺史刘道怜称刘并州。兖青州二州刺史刘道怜称刘兖青州。冀州刺史刘敬宣称刘冀州。
同现代官称一样,如:某乡长,某县长,某市长
刘道怜为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镇彭城,故称刘兖青州。
苏轼外放杭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地方官。于杭州时,治理开发西湖,人称“西湖长”,于徐州整治水患,故又名之曰“苏徐州”。
刘藩任兖州刺史,称刘兖州。
刘道怜为兖州、青州刺史,镇京口。其兖州青州为北兖州、北青州,为军事要塞,北疆边陲。临时为保护建康,而调来坐镇京口,守住京口军事要道,京口是建康的门户。
【佐证史料】
《资治通鉴》义熙八年(412)记载,兖州刺史刘藩,官称刘兖州。南燕灭亡后,刘藩出任兖州刺史。
(1)“刘兖州”刘藩
《资治通鉴》一百一十六
义熙八年(412年)冬,十月。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问:“刘兖州何在?”军士曰:“在后。”显之至军后不见藩,而见军人担彭排战具,望江津船舰已被烧,鼓严之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驰去告毅,行令闭诸城门。
-------兖州刺史刘藩,官称刘兖州
(2)“刘兖青州”刘道怜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六卷
义熙七年(辛亥、411)并州刺史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义熙八年(壬子、412)(阴历九月十三日)庚辰,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❶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412年)。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七卷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415年) 五月 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❷------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415年)
《宋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宗室
长沙景王道怜,高祖中弟也。
(义熙)七年,解并州,加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八年,高祖伐刘毅,征为都督兖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诸郡军事、兖青州刺史,持节、将军、太守如故,还镇京口。
❶------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征道怜还为侍中、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守尚书令、徐兖二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❷------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宋书》、《资治通鉴》都记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刘道怜为北徐州、北兖州、北青州三州刺史。所以,号称“刘兖青州”。与《佛国记》“刘兖青州”相同。
刘沇青州,是彭城(北徐州)刺史刘道怜的官称,“刘沇青州”代指彭城。
《资治通鉴》和《宋书》都记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3)法显崂山登陆时,刘道怜在彭城(徐州)
法显崂山登陆时间: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阴历),阳历9月5日(闰六月)。
法显崂山登陆时,刘道怜在彭城。
义熙七年(411年)到义熙八年(412年)阴历九月十三日,刘道怜一直坐镇彭城。
法显崂山登陆两个月后,刘道怜任兖州、青州刺史,离开彭城,镇京口(今镇江)。所以,徐州刺史刘道怜有两个月的时间,接迎法显到彭城,并建龙华寺。
(4)法显在彭城“一冬一夏”
“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法显在彭城坐夏。
“刘兖青州”刺史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一冬(412)一夏(413),并于413年在彭城坐夏。 “一冬一夏,夏坐讫”,是说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时间很长“一冬一夏”。唯有彭城,建桓山龙华寺,需要时间。所以,龙华寺没有建好,413年七月十五日夏坐之后,法显就去建康(南京)。
参见郦道元《水经注》彭城东北泗水西桓山龙华寺。
2、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
郦道元(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徐州桓山龙华寺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
○泗水
泗水又南迳宋大夫桓魋冢,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泗水)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
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
注:解读《水经注》桓山龙华寺,请看明嘉靖《徐州志》州境图,桓山东临泗水。
彭城东北角汴泗交汇处。
3. 法显在彭城寻访吴苍鹰
唐 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法显在彭城,寻访吴苍鹰故事
《法苑珠林》,唐总章元年(668)道世( ~683)所著,又作《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
《法苑珠林》释道世
卷九十一
▲感应缘(略引四验)东晋沙门法显
东晋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晋沙门法显,励节西天,历游圣迹。往投一寺,大小逢迎。显时遇疾,主人上座亲事经理,敕沙弥为客僧觅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啮。显怪其旋转之间,而游数万里外,方悟寺僧并非常人也。後随舶还国,故往彭城追访,得吴苍鹰,具状问之。答有是事。便诣馀血涂门之处。显曰:此罗汉圣人血也,当时见为觅食耳,如何遂损耶?鹰闻惭悚,即舍宅为寺,自往扬都求诸经像。正济江中,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掩入船中,即得安流昇岸。以事奏闻,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付像,将还至京。诏令摸取十躯,皆足下施铭,而人莫辨新旧,任鹰才龋像又降梦,示其本相,恰取还得本像。东还徐州,每放异光。元魏孝文请入北台。至高齐,後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之。大隋开教,还重光显。今在相州大慈寺。(右此一验见《晋史杂录》。)
三、法显南下建康
1、法显抵达建康时间
答:法显大师413年八月十五日(阴历)左右抵达建康。
公元412年秋之后,法显在彭城,在桓山建龙华寺,法显在徐州一冬一夏,夏坐讫。是413年七月十五日夏坐之后,法显就去建康(南京)。
法显从彭城,沿泗水顺流南下到京口(镇江),水陆470公里,航行25天左右。然后从京口出发,沿长江逆流西上到建康。又需要几天时间。具体路线图,参见刘裕从建康到京口,从京口到下邳,到彭城,到青州广固城,攻打南燕。或刘裕从广固城,到彭城下邳,到京口,至建康。其路线图,就是法显南下建康路线图。
2、南下建康史料
法显崂山登陆,南下建康的史料记载
法显《游天竺传》又名《佛国记》
【原文】
《佛国记》记载:“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刘法(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①商人于是还向扬州。 ②遂便南下向都。
注释:向都,即扬州,扬都。京师即建康,今南京。
向都,杨州,扬州,杨都,建康,建邺,建业,石头城,金陵,都是今南京的别称。
扬州:晋朝指建康,今南京。晋代治所在今南京。
三国时期的孙吴则将扬州的州治定在吴(今江苏苏州),后先后移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灭吴后,两个扬州合二为一,治所被定在建业(今南京),后改名建邺、建康。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第八卷
至师子国。同侣皆无存。翩然自止。会有以纨扇供佛者。显见之动东归之思。又二年达于青州。太守李嶷躬迎之。护送入于京师。
----太守李嶷躬迎之。护送入于京师。
注释:法显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住二年,即公元410和411年。
412年乘商船回国,法显在此船上安居(中国南海),为法显西行后第十四年,即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之坐夏。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七月十四日在牢山登陆。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三
沙门释法显。
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杨都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异。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于建康道场寺撰《游天竺传》一卷。
“遂南造建康。”“居近杨都朱雀门。”“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建康,杨都,即京师,今南京。
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曰:“遂南造京师”;“京师共传。咸称神妙”。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卷第五
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等经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杨都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异。杨都共传咸称神妙。后到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感恸惜焉。
----于建康道场寺撰《游天竺传》一卷。
“遂南造建康。”“居近杨都朱雀门。”“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第七卷
历游天竺记传一卷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平阳沙门释法显。以安帝隆安三年发趾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众经律论。经涉诸国学梵书语。自手抄写前件梵本。
显还泛海达到杨都。于道场寺译经戒论。别传备委所履历云。
-----法显泛海达到杨都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
法显于杨都道场寺译,或杨州道场寺译。 杨州即杨都,为京师建康别称。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1)《杂阿毗昙心》一部十三卷
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沙门法显共觉贤译是第二出与前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小异。出高僧传。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沙门法显共觉贤译
(2)《摩诃僧祇律》一部四十卷(一千一百三十五纸)
右东晋安帝代义熙十二年沙门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及庐山译。出长房录。
----沙门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及庐山译
(3)《方等泥洹经》一卷(亦是游行经)
右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出长房录。
----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4)《大般泥洹经》一部六卷(或十卷一百六十四纸)
右东晋义熙十三年沙门法显于杨都道场寺译。上帙为六卷。出竺道祖晋世杂录。
----沙门法显于杨都道场寺译
(5)《大方广佛花严经》一部六十卷(或五十卷一千八十七纸)
右东晋义熙十四年沙门佛陀跋陀罗于杨州道场寺译。出长房录。
----沙门佛陀跋陀罗于杨州道场寺译
“杨都道场寺”,“杨州道场寺”杨都即杨州。京师建康。
(6)《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部四卷(一百四纸)
右宋元嘉年沙门求那跋陀罗至杨州道场寺译。出长房录。
-----求那跋陀罗至杨州道场寺译
(7)《无量寿经》一部二卷(第七译三十六纸)
右宋永初二年沙门宝云于杨州道场寺译。出长房录。
(8)《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亦名无量寿观经十八纸)
右宋元嘉年沙门强良耶舍于杨州道场寺译。出长房录。
(9)《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或云出深功德经亦云普贤观经十七纸)
右宋元嘉年昙摩蜜多于杨州道场寺译。出长房录。 上二经同本别译。
(10)《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八纸)
右东晋元熙年佛陀跋陀罗于庐山及杨州译。出长房录。
第五篇 法显在京师夏坐
一、《佛国记》完成时间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记载,法显遂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
《游天竺传》为《佛国记》早期的书名。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三
沙门释法显。遂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
《法显传》亦称《历游天竺传》,《佛国记》。
《法显传》系法显自天竺归来后,自撰遊历传记。卷末有“故竹帛疏所经历,是岁甲寅”之语 ,即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甲寅。故知《法显传》成书于公元414年(甲寅)。
原文:“故竹帛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是岁甲寅。”
是岁甲寅年(414年),《佛国记》完成初稿。
“竹帛疏所经历”即《游天竺传一卷》。竹帛:指书籍。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竹帛引申指书籍、史乘。
《跋文》云: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岁在寿星。因讲集之余,重问游历。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可知,两年后,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法显详述,复叙始末。《法显传》增补祥载。
原文:“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完成《佛国记》祥稿。流传至今。
“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即重写祥稿《游天竺传一卷》
《游天竺传一卷》流传至南宋,分为两个版本。
1.南宋思溪藏《法显传一卷》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刻板。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
2.南宋版赵城金藏《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
金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刻板。
《赵城金藏》中《法显传》,收藏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二、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建康夏坐
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甲寅。法显完成《佛国记》初稿。故没有记述夏坐。
义熙十年414年,义熙十一年415年,两次夏坐,都没有记述。法显在扬州(南京)道场寺。
《跋文》记载,法显于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岁在寿星,建康夏坐。
是法显第十八次夏坐。在扬州(南京)道场寺。
作者简介: 韩文元(江苏徐州):男,1958年生,高级教师。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曾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十几篇,获奖论文9篇,在省、市、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教学方面的论文。编著《徐州北洞山龙华寺考略》(30万字),撰写法显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有《法显建的徐州龙华寺到底在哪?》《徐州桓山龙华寺》《论法显在彭城》《佛国记年鉴考释》等多篇。